“曹操真是夠狠啊!”
饒是馬超久習羌人風氣,也忍不住為曹操的屠戮之舉而驚歎,單論狠辣,曹操遠勝馬超多矣。
孫資卻是嗅到了不對,提醒道:“曹操不顧一切的屠戮河內士族,應是為了籌措糧草,曹兵已成瘋獸,不可力敵。”
然而馬超自恃武勇,這次並沒有聽從孫資的提議,道:“彥龍此言差矣。曹操屠戮河內士族,正是我施恩之時,豈能不戰?更何況曹兵一路奔逃而來早已疲頓,我以逸待勞豈會不勝?彥龍守好城池,看我如何生擒曹操。”
見勸不住馬超,孫資退而求其次,道:“將軍若要出城,可先派人傳訊軍師前後夾擊,以免曹操僥倖逃脫功虧一簣。”
對孫資的第二個提議,馬超倒也沒再拒絕。
積極出城力戰的目的就是為生擒曹操,若擊敗了曹操而不能生擒曹操,就真如孫資所言功虧一簣了。
然而不論是馬超還是孫資,都低估了曹操的狠辣。
馬超剛出城不久,就遭遇到了曹操的伏擊,猝不及防的馬超當場就被擊潰,狼狽回城。
賈詡的計策,第一要務是屠戮司馬師劫掠糧草,第二要務是急擊馬超,唯有達成這兩項條件才能順利的突圍西入關中。
夏侯淵在城外築觀既是在激怒城內的司馬朗等人亦是在引誘馬超出城。
而今,計劃順利。
在急擊馬超後,曹操並未在溫縣駐留,而是快速的搶佔孟津,又連夜自孟津渡河去了函谷關。
等聞訊的劉備引諸葛亮等大軍到來時,已經追之不及。
“悔不該不聽彥龍勸諫,故有此敗。”
本可以將曹操堵在黃河北岸,沒想到關鍵時刻卻被曹操反勝一陣,馬超自覺無顏去見劉備,只讓孫資去代為請罪。
劉備並未因此而怪罪馬超,而是急令馬超返回關中。
只因探子探得曹操過了孟津後沒有向東入洛陽而是向西入函谷關,諸葛亮斷言曹操極有可能引兵去關中了。
馬超一聽,又驚又怒,關中精銳都在河內,不論是弘農還是長安、右扶風等地的兵馬,都難以擋住曹操。
由於鍾繇據守函谷關,馬超只能再走河東回關中,路程所需時日要比函谷關更久。
為避免馬超再遭曹操伏擊以及無法及時應對曹操接下來的手段,諸葛亮又引趙雲、關羽、張飛、黃忠等部與馬超同往關中,劉備則引龐統、徐庶、顏良、文丑等部留在河內。
之所以如此安排,原因也在於諸葛亮更熟悉關中以西及南部益州的地理和民風,要與發狠的曹操鬥智鬥力,也需要諸葛亮親往。
而有五虎相助,諸葛亮這次也更有廝殺把握。
在雙方準備爭搶關中期間,孫權也得到了曹操派人送來的請降信。
信中更是直言曹操已經去了關中,若不想今後被劉備奪了權勢,就要讓孫權替曹操牽制劉備。
“曹操竟然去了關中?”孫權不由錯愕。
為了提防曹操返回許都,孫權在周瑜的協助下已經作好了完全部署,只等曹操來後以攻心計潰散曹操的兵馬,以便生擒曹操。
沒想到曹操竟然出乎意料的跑去了關中,直接讓孫權跟劉備正面抗衡。
如賈詡預料,奪了許都的孫權已經被大權迷了眼,更不想將大權拱手讓給劉備,尤其是當曹操引兵西入關中後,孫權的頭號大敵就成了坐擁青冀幽並徐的劉備。
雖然劉備還沒完全掌控青徐以及原屬於曹操的河北諸縣,但只要劉備再穩上兩三年,就能形成比昔日袁紹更強的大勢。
曹操剛遷天子入許都時,都得將大將軍拱手讓給袁紹,更遑論以偷襲方式得到許都的孫權了,如今民心未附,孫權也不得不去權衡與曹操之間的利害關係。
“掌控許都尚需時間,不可再節外生枝。曹操去了關中,短時間內也回不了中原,暫時不用窮追猛打,可假天子詔令,封劉備為冀州牧,先讓其返回冀州安定民生。”
周瑜的想法也與孫權一致。
偷襲得到的許都是需要時間去消化的,還得將江東的那批士人也趁機提拔入許都,既能安撫江東又能制衡中原士人。
而想要做到這些,也不是短時間內能辦成的。
倘若劉備不願意接受冀州牧這個官職並返回冀州安定民生,那與曹操暗中結盟也更有必要了。
很快,孫權就讓劉協擬了封詔書送至河內,同時又高調接受了鍾繇等人的投降。
“孫權小兒,如此迫不及待的想將我趕回河北,這是生怕我入許都搶了他的車騎將軍位啊。”劉備心頭一陣火大。
若不是諸葛亮已經率關張趙馬黃五人及精銳部曲去關中追殺曹操了,劉備在聽完詔書的第一時間就得興兵許都。
龐統亦是冷笑:“曹操一面西入關中儲存軍力,一面又讓鍾馗等人投降孫權,不外乎是想讓主公與孫權爭鋒,他好在後漁利;孫權不識曹操本事,又擔心主公會入許都爭權,妄想以此方式整合曹操舊部。哼,這等伎倆又豈能瞞我。正好借孫權之手與曹操舊部爭鬥,主公則可暫回河北整軍,以觀後效。”
徐庶則道:“如今孔明已經去了關中,接下來的戰事我等也無法插手,不如假意允諾孫權,先回河北安撫魏郡等地。只要治下錢糧豐足,不論孔明在關中是勝是敗,都不會影響主公今後的南征計劃。”
劉備強忍怒火,採納了龐統和徐庶的提議,道:“就依士元和元直之意,先回河北。”
頓了頓,劉備又道:“河內亦不可棄。可令田豐為河內太守,安撫河內士民。”
打了幾個月的仗,即便是劉備也疲憊不堪,更遑論麾下軍士了,即便是鐵打的漢子也需修整。
見劉備撤兵,孫權周瑜也是暗暗鬆了口氣。
只要劉備不來許都爭權,孫權周瑜也有信心在劉備再次南下前整合曹操舊部。
至於去了關中的曹操,孫權則改程普為司隸校尉,一面駐守函谷關,一面打探關中戰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