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資治通鑑白話版

報錯
關燈
護眼
第五章 卷四
書籤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書架

十八年甲子,公元前297年,楚懷王失地而歸。秦人察覺,阻截楚道。懷王選擇繞道經趙逃離。趙主父在代,趙人不敢接納。懷王欲投奔魏,卻被秦軍追蹤並逼回。

魯平公去世,由子緡王賈繼位。十九年乙丑,公元前296年,楚懷王病發,最終在秦逝世,秦人將其遺體送回。楚國百姓深感惋惜,如同親人喪失。此後,諸侯對秦的態度開始變得不再恭順。

齊、韓、魏、趙、宋聯合進攻秦,抵達鹽氏後撤退。秦與韓武遂、與魏封陵達成和解。趙主父開疆闢土,離開代地;西與樓煩王在西河相遇,使其出兵支援。

魏襄王去世,子昭王繼位。韓襄王去世,由子釐王咎繼位。二十年丙寅,公元前295年,秦軍攻打魏的襄城。趙主父與齊、燕合力消滅中山國,將其王遷至膚施。回國後,宴飲賞賜,大赦天下,舉行五天的慶典。

趙主父封他的長子章於代,封號為安陽君。安陽君素來奢侈,心存不滿,特別是對他的弟弟。主父派田不禮去勸說他。李兌對肥義說:“公子章強壯而志驕,黨眾而欲壯大,田不禮則忍耐不足,性情傲慢。這兩人結合在一起,必定會有陰謀。小人有私慾,考慮膚淺,只看到個人利益,而不顧及害處,這難免會帶來長期的麻煩。你身負重任,勢力強大,亂局的起點和禍患的根源就在此。你何不借口生病不出來,將政務傳承給公子成,以免禍患滋生?不亦可乎!”肥義回答說:“從前主父曾叮囑我要效忠義務,說:‘不要變更計劃,不要輕舉妄動,堅守一貫的信念,直至生命結束。’我再三拜受命並遵守這個諾言。現在因為害怕田不禮的威脅而忘記了我的承諾,這種變化何其大哉!俗話說:‘死者復生,生者不愧。’我想保守我的誓言,但又怎能保全自己的生命呢!子則有賜而忠我矣。然而,我之前的言論已經說出,絕不敢食言!”

李兌說:“好吧,你加油!我今年還會再見到你。”說著淚水流下,然後離開。李兌多次見到公子成,以備對付田不禮。肥義告訴信期說:“公子章和田不禮言辭和善,實際上陰謀畢露,內外兩面,虛偽令人生厭。他們歪曲命令,擅自發號施令,這並非難以應對。我如今為此憂心忡忡,夜晚難以入眠,飢餓時也忘了進食,必須小心防備竊賊的進出。從現在開始,有召見王的事務必定親自去處理,我將親自冒險先行。只有在沒有其他選擇的情況下,才可讓王前來。”

信期說:“好的。”主父命惠文王召叢集臣,他自己則在旁觀望。他看到長子表現得十分傲慢,竟然反過來背對著主父站著。心生憐憫之情,於是想著要分趙國,讓公子章去代國作王。然而計劃未最終決定就中斷了。主父和王一同遊覽沙丘,分居異宮。公子章和田不禮趁機引導他們的部下發動叛亂,假稱得到主父的命令召喚王前來。肥義率先進入,將他們殺死。高信隨即與王發生戰鬥。公子成和李兌則從國中趕到,於是調動四邑的兵力前來支援,擊敗了公子章和田不禮,消滅了他們的黨羽。公子成成為相,封號安平君;李兌成為司寇。

當時惠文王年幼,公子成和李兌實際上專權。公子章失敗後,投奔主父,主父接納他。公子成和李兌因此圍攻主父的宮殿。公子章死後,公子成和李兌商議說:“因為公子章的原因,我們圍攻主父;一旦解除兵力,我們將會被消滅!”於是決定圍攻主父,釋出命令:“宮中的人若敢後退者,就將處死!”宮中的人全部出來。主父想要出去卻無法,又沒有食物,只能抓小鳥來吃。過了三個月,因為飢餓而死在沙丘宮中。主父身亡後,發喪通告各諸侯。主父最初立長子章為太子,後來得到吳娃,深受寵愛,讓她居住數年不出。後來生了兒子何,就廢除太子章而立何為太子。吳娃去世後,主父感到悲痛;由於憐惜從前的太子,又想要共立兩位王子,因此猶豫未決,導致亂局的發生。秦樓緩被免去相位,由魏冉接替。

公元前294年,秦在解戰中擊敗了魏的軍隊。

公元前293年,韓公孫喜和魏聯軍進攻秦。穰侯薦左更白起給秦王,以取代向壽率領軍隊。結果在伊闕戰役中,白起擊敗了魏和韓的軍隊,斬首24萬敵人,俘虜了公孫喜,同時奪取了五座城池。秦王任命白起為國尉。

秦王給楚王寫信說:“楚國背叛了秦,秦將率領諸侯伐楚。希望你能激勵士卒,讓我們共享戰爭的樂趣!”楚王為此感到苦惱,於是重新與秦和親。

公元前292年,楚襄王從秦迎娶新婦。

臣光評論說:“秦國的無道何其深重,殺其父而劫其子;而楚國的不爭,忍受其父之辱卻與仇敵結婚!唉呼!如果楚國的君主真正得道,臣下真正得人心,那麼秦雖強大,也難以屈服於其下!荀卿善言之曰:‘夫道,善用之則百里之地可以獨立,不善用之則楚六千里而為仇人役。’所以君主不務得道而廣有其勢,這正是危險的原因。”

秦國的魏冉因病辭去職務,由客卿燭壽接任為丞相。

公元前291年,秦發動對韓的戰爭,在宛城取得勝利。

秦燭壽因故辭去丞相職務。魏冉再次成為丞相,並被封為穰侯,領有穰和陶地,稱為穰侯。另外,魏國封公子市於宛,公子悝於鄧。

公元前290年,魏國佔領河東地區四百里,韓國佔領武遂地區二百里,均劃歸秦國。魏芒卯從這時開始以欺詐手段受到青睞。

公元前289年,秦國的大良造和客卿錯伐魏,一直進至軹,奪取了大小六十一座城池。

公元前288年,秦國再次伐魏,取得白起和客卿錯的支援,成功攻克城池,總數達六十一座。

在冬季的十月,秦王自稱為西帝,派遣使者將齊王封為東帝,意圖聯合共同攻伐趙國。蘇代從燕國前來,齊王問道:“秦派遣魏冉來致封帝,你認為應該如何?”蘇代回答:“願王接受這個封號,但不要自己稱帝。如果秦自稱帝,天下會安之,而王如果再稱帝,將無後繼。如果秦自稱帝,天下會反感,而王如果不稱帝,將能夠爭取天下的支援,這是一大利資。而且,與其伐趙,不如釋放帝號,以得到天下的期望,然後出兵攻伐桀宋。如果宋投降,那麼楚、趙、梁、衛等國都將感到懼怕。這樣,我們既能以名義尊秦,又能讓天下憎惡秦,這就是所謂以卑為尊。”齊王聽從了這個建議,稱帝僅兩天就又恢復為王。十二月,呂禮從齊國回到秦,秦王也放棄了帝號,重新自稱王。

秦國攻打趙國,奪取了杜陽。

公元前287年,秦國進攻魏國,攻克了新垣和曲陽。

公元前286年,秦國的司馬錯攻打魏國的河內。魏國獻出安邑以求和,秦國將其居民返還給魏國。

秦國在夏山擊敗了韓國的軍隊。

宋國有一隻雀生長在城陬。史佔之說:“吉祥。雖然小巧,卻生出巨大的氣勢,必將稱霸天下。”宋康王感到高興,興兵消滅了滕國,進攻了薛國,東征擊敗了齊國,奪取了五座城池;南征擊敗了楚國,佔領了三百里土地;西擊敗了魏國的軍隊。他與齊、魏為敵國,更加堅信自己能夠稱霸。為了迅速實現霸業,他射天、笞地,斬社稷(祭祀用的神壇)並將其焚燬,以顯示對神明的威服。他在室中進行長時間的狂歡之宴,室中的人呼喊“萬歲”,堂上的人回應,堂下的人也跟著回應,門外的人同樣回應,一直傳到整個國家,沒有不呼喊“萬歲”的。天下的人稱他為“桀宋”。齊湣王興兵伐宋後,宋國民潰散,城池無法守衛。宋王逃到魏國,最終在溫地死去。

公元前285年,秦王與楚王在宛城會面,與趙王在中陽會面。秦蒙武攻打齊國,奪取了九座城池。

齊湣王在滅掉宋國後變得傲慢,南侵楚國,西侵三晉,意欲併吞兩週,稱帝為天子。狐唅正提議,遭到檀衢的斬殺;陳舉直言,被東閭殺害。燕昭王日夜悉心照顧人民,國家日益富庶。於是,他與樂毅密謀伐齊。樂毅說:“齊國是霸業的殘餘勢力。雖然地勢廣大,人口眾多,但不容易獨力攻克。如果王陛下想要伐之,不如聯合趙、楚、魏。”於是,燕王派遣樂毅去聯絡趙國,另外派遣使者聯絡楚、魏,同時讓趙國透過秦國來吸引他們伐齊的利益。各諸侯因為齊王的傲慢暴虐,紛紛爭相合謀,與燕國一同伐擊齊。

公元前284年,燕王發動軍隊,任命樂毅為上將軍。秦國的尉斯離率領軍隊與三晉的軍隊會合。趙王將相國印交給樂毅,樂毅統一秦、魏、韓、趙的軍隊進攻齊國。齊湣王動員國中的人民抵擋,發生在濟西的戰役中,齊軍潰敗。樂毅回師秦、韓,分魏的軍隊侵略宋地,派遣趙的軍隊佔領河間,親自率領燕國的軍隊,向北迅速推進。劇辛說:“齊國雖然龐大,而燕國較小。我們依靠諸侯的幫助擊破了他們的軍隊,現在應該及時進攻他們的邊城以增強自己,這是長遠之計。如果現在過而不攻,以深入為藉口,對齊沒有損害,對燕也沒有益處,反而結下深仇,以後必然會後悔。”樂毅回答:“齊王以功矜能,謀略不及下,廢棄賢良,信任諂諛,政令苛虐,百姓怨憤。現在他的軍隊都潰敗了,如果我們能夠乘勝追擊,他的百姓必然會叛變,發生內亂,那麼齊就可以攻取了。如果不趁此機會,等待他們悔過之後,糾正錯誤善待百姓,那麼也沒有什麼好擔心的。”

於是樂毅率領軍隊深入敵境。齊國民眾紛紛潰亂失措,湣王出逃。樂毅進入臨淄,取得寶物和祭器,獻給了燕國。燕王親自到濟上慰勞軍隊,行賞賜,封樂毅為昌國君,並派他留下來處理齊城尚未歸附的問題。齊王逃亡到衛國,衛君為他騰宮室,稱臣與他共同宴飲。齊王不屈從,衛國人侵犯了他。齊王去投奔鄒、魯,態度傲慢,但鄒、魯不肯內附,於是他繼續逃往莒。楚國派遣淖齒率軍前來援救齊,因而被任命為齊國相。

淖齒想要與燕國分割齊國的土地,於是執掌湣王,責問他說:“千乘和博昌之間,方數百里,血雨沾衣,王知曉嗎?”湣王回答:“知道。”淖齒接著說:“贏和博之間,地裂到泉邊,王知曉嗎?”湣王回答:“知道。”“如果有人在宮闕之間哭泣,你去尋找卻找不到,一旦離開卻能聽到哭聲,王陛下知道嗎?”湣王回答:“知道。”淖齒說:“天上下雨血沾溼衣衫,是天告誡;地裂開到泉水邊,是地告誡;有人在宮闕之間哭泣,是人告誡。天、地、人都在告誡了,而王陛下卻不知道接受教訓,怎能不受到懲罰!”於是淖齒在鼓裡弒殺了湣王。

荀子在他的論著中評論說:國家是天下的利勢。如果得道以維持國家,那麼將會安寧、榮耀,是美好的源泉。如果不能得道以維持國家,那麼將會面臨危險、累贅,有時甚至不如沒有國家。及至危亡之時,國家如同被一個普通人所索求,是不可得到的。齊湣王和宋獻王就是這樣的例子。所以,治理國家者要以義立國而為君主,以信任為立國的基礎而為霸主,以權謀之智謀立國而為亡國者。

挾帶國家以呼喚禮義之風,而不以傷害為手段。行一次不義之事、殺害一個無辜之人,卻能奪取天下,仁者不會這樣做。撫養國家就如扶持心臟一樣,固若嶽峙。對於國家之事,任用以為之的人,是選擇義士;設立在國家刑法之中的規章,是設立義法;國家的最高領導者,率領群臣並以義志引領他們,是表現義志。這樣一來,上方以義,下仰而為之,這就是綦定。綦定了國家,國家穩定了,天下也就穩定了。

所以說:以國濟義,一日而告翻,湯、武就是這樣做的。這就是所謂的義立而為君主。雖然德行尚未達到,義理尚未完善,但是天下的基本原則已經表露出來,刑罰和獎勵已經諾言信守於天下,臣民們都明白其中的要旨。政令已經制定,即使看到了個別的利弊,也不欺騙百姓;盟約已經確定,即使看到了個別的得失,也不欺騙盟友。這樣一來,國力強大城池堅固,敵國畏懼;國家一統綦明,與其他國家建立了信任。即使處於偏遠之地,威名傳動天下,如同五伯一樣。這就是所謂信守立國而實現霸業。

若是挾帶國家以謀求功利,不注重張揚其義,只求得利,內部則不惜欺騙百姓以謀求小利,外部則不惜欺騙盟友以謀求大利。內部不修正其自身存在的問題,卻時常希望別人有問題。這樣一來,臣下百姓對上面皆以欺詐心態相待。上面欺騙下面,下面欺騙上面,這就是上下之間瓜分的結果。這樣一來,敵國對其不重視,盟友對其猜疑,權謀頻行而國家難免危險削弱,綦城雖在,卻最終亡國。這就像齊湣王和薛公一樣。

因此,強國齊並非以修正禮義為目標,也不是以根本的政治教育為目標,更不是為了一統天下,而是不斷用結盟外交來達到其目的。因此,強國的強勢,南方足以破楚,西方足以誆騙秦,北方足以擊敗燕,中原足以扶持宋。然而當燕和趙興兵進攻時,就如振槁一般,而個人身亡,國家滅亡,成為天下的大禍害,後世對其惡行必將追究。這並非他有其他原因,唯一的原因就是他們沒有遵循禮義而只追求權謀。

這三者,是明智君主所慎重選擇的,是仁德之人所要努力實現的。明智的君主透過善於選擇來掌握臣民,不明智的君主則會被臣民所掌控。

樂毅聽說晝邑的王蠋德才出眾,便令軍中在邑的周圍畫出三十里的禁區。派人邀請蠋,但蠋拒絕前來。燕國人說:“他不來,我們就屠殺晝邑!”蠋說:“忠臣不為兩君效命,忠貞的女子不更換兩個丈夫。因為齊王不聽從我的勸告,所以我退隱在野外務農。國破君亡,我無法生存,又不願以軍隊劫奪,我寧願不義而死,勝過苟延殘生!”於是,他經頸吊於樹枝,自行掙扎而死。燕軍乘勝長驅,齊城紛紛望風而潰。樂毅整頓燕軍,禁止侵掠,尋找齊國的逃亡者,並以禮相待。他寬養賦稅,廢除暴政,修復舊有的政治制度,齊民都感到欣喜。

然後,他派遣左軍渡過膠東、東萊;前軍沿太山東行至海,佔領琅邪;右軍沿河、濟,駐紮在阿、鄄以牽制魏軍;後軍沿北海平撫千乘;中軍佔據臨淄以鎮守齊都。他在郊外祭祀桓公、管仲,表彰賢者的功績,封王蠋的墳墓。齊國人民中有二十多位侯爵,百餘人被封賞於薊。在六月之間,攻下齊國七十餘城,全部建為郡縣。秦王、魏王、韓王在京師會盟。

三十二年戊寅,公元前二八三年,秦、趙在穰會盟。秦攻克魏的安城,軍隊一直到大梁而後返回。

齊國淖齒髮動叛亂,湣王的兒子法章改變名姓,成為莒太史敫家的傭人。太史敫的女兒看到法章的容貌,覺得他非同尋常,於是憐憫並常常私自供給他衣食,並與他私通。賈是湣王的孫子,失去了湣王的蹤跡。他的母親對他說:“你早晨出去晚上回來,我就倚著門望;你傍晚出去不回來,我就倚著閭望。現在你為王辦事,王逃走了,你也不知道他在哪裡,你還能回到哪裡去呢!”王孫賈於是進入市中大聲呼喊:“淖齒亂了齊國,殺了湣王。有人願意與我一起討伐他的,就赤裸右臂!”市中的人跟隨者有四百人,一起攻擊淖齒,將其殺死。於是齊國的亡臣們相互尋找湣王的兒子,準備立他為君主。法章因為害怕受到報復,過了一段時間才敢自稱,並終於被立為齊王,守衛莒城以抵禦燕國的進攻,並在國內宣佈:“王已經在莒城登基了!”

趙王得到楚和氏璧,秦昭王想要這塊璧,提議以十五座城來交換。趙王不願意給,因為害怕秦國的強大,同時又想給,因為擔心被欺騙。他向藺相如請教,藺相如回答說:“秦以城求璧而王不同意,我方面處於劣勢;我與之璧而秦不給我城,也是劣勢在秦。兩種策略中,寧可答應以讓秦吃虧。臣願意帶著璧去,如果秦不給我城,臣請保全璧然後回來。”趙王派他前去。相如到達秦國,秦王並無意歸還趙城。相如便以欺詐手段哄騙秦王,成功奪回璧,派遣隨從攜帶,趁機回到趙國,自己則留在秦國等待處分。秦王認為相如忠良無辜,禮遇他並將他送回。趙王任命相如為上大夫。

衛國嗣君去世,由他的兒子懷君繼位。嗣君喜歡察覺微小之事,有一個縣令床褥破損,嗣君得知後便贈送了他一張床。縣令大為驚訝,認為君主如神明一般。又派人過關市,賄賂他們以金子,然後召回關市,詢問是否有人給你金子,你要送回去,關市感到非常害怕。他還喜愛洩姬,對她的寵愛如同對耳朵一樣珍貴,但擔心因過分寵愛而被她阻礙,因此採取懷疑輕薄的策略,將其與另一位魏國的妃子平等對待,稱之為:“以此相互照應。”

書籤 上一章 <?php if($prevpage_url != ''): ?> 目錄 下一章 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