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破案:開局拉滿神探技能

報錯
關燈
護眼
第183章 這一次,絕不能放過任何線索!
書籤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書架

30分鐘後,姜東、方妍和小汪三人驅車再次抵達了案件的第一現場。

此時,現場外圍已有當地工作人員提前等候,正在進行前期佈置與協調工作。

雙方簡短進行了工作對接後,三人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那棟顯得格外沉寂的房屋上。

他們注意到,房屋入口處是一扇老舊的木門,門上掛著一把鐵鎖,卻並未真正鎖死,只是虛掩著掛在門環上。

門中央還貼著一張封條,紙張已經有些發黃,邊緣微微卷起,與周圍環境形成一種突兀而肅穆的對比。

小汪率先走上前,俯身仔細檢查門鎖和封條的現狀。

他輕輕撥動鎖體,確認其處於未鎖閉狀態,隨後轉身向姜東請示:“姜東,這門雖然掛著鎖,但實際是虛掩的,封條也還完整。”

“如果我們有必要進入室內做進一步勘查,我馬上聯絡當地派出所,請他們派專人過來正式啟封開門。”

姜東略作思索,搖了搖頭答道:“先不必了,師兄。”

“我們這次勘查的重點是外窗部份,尤其是當年可能遺留金屬摩擦或液壓工具作用痕跡的區域,目前集中精力把窗戶結構查清楚更為重要。”

“明白,那就按你說的來。”

小汪一邊應答,一邊快步走向車輛後備箱,取出裝有各類勘查工具的工具箱。

三人共同走向房屋一側的老式塑鋼窗。

這些窗戶由一根根獨立鋼筋焊接而成,結構看似堅固。

但多年暴露於風雨之中,鋼筋表面已出現大面積的鏽蝕,深褐色的鏽層斑駁陸離,幾乎覆蓋了原本的金屬質感。

方妍走近其中一扇窗,俯身仔細觀察後不禁皺眉說道:“這些鋼釘鏽成這樣,還能不能找到有價值的痕跡?”

姜東轉頭看了他一眼,語氣沉穩而肯定:“沒問題。”

“鏽蝕主要發生在表層,如果真的使用過千斤頂這類工具施加外力,金屬內部仍然可能保留區域性變形或微凹陷的痕跡,只是需要清理一下才能看清。”

小汪指向窗框某處問道:“那我們現在具體從哪開始?”

姜東略作沉吟,反問道:“有沒有帶除鏽用的砂紙?”

“得先把表面這層鏽處理掉。”

“砂紙?有的,出發之前我特意請同事準備了不同型號的。”

小汪一邊回答,一邊從工具箱中取出幾張粗細不一的砂紙遞了過去。

姜東戴上手套,接過砂紙,站在鏽跡斑斑的窗框前。

他動作嫻熟而穩定,沿著鋼筋的走向反覆打磨,砂紙與金屬摩擦發出持續而規律的沙沙聲。

鐵鏽隨之簌簌落下,逐漸露出底層尚未完全氧化的金屬表面。

10分鐘後,兩根有明顯變形跡象的鋼筋表面的鏽層被基本清除,原本被遮蔽的金屬質感重新顯露出來。

這時,姜東緩緩脫下了沾滿鏽塵的手套,轉身面向身旁,語氣沉著地說道:“師兄、師姐,你們看這裡。”

他伸手指向那根剛剛打磨完畢的圓柱形鋼筋。

方妍和小汪立即湊近,順著他所指的方向凝神察看。

果然,在鋼筋的中段位置,有兩處明顯的凹陷,它們對稱分佈於鋼筋水平方向的兩側,彷彿被某種強大的外力緊緊壓迫過。

小汪不禁低聲驚歎:“這麼明顯!果然有痕跡!”

他忍不住上前一步,用手指輕輕觸控那凹陷處。

鋼筋質地堅硬、粗壯,絕非普通人能徒手摺彎。

那凹陷邊緣光滑、形態規整,明顯是由某種金屬工具施加持續而巨大壓力所造成的。

方妍也俯身細緻觀察,隨後補充分析道:“沒錯,這兩處凹陷形態非常規則,顯然是高強度金屬工具接觸並擠壓形成的。”

“從鋼筋整體彎曲的弧度來看,所施加的外力遠超一般手持工具所能達到的水平。”

姜東凝視片刻,沉吟道:“因此,我認為在這個位置即便某些工具可能造成區域性變形,但要實現如此顯著的整體結構形變,一定藉助了專業器械。”

他一邊說,一邊用目光掃視周圍環境,彷彿在腦海中重構當時的作案過程。

小汪再次仔細檢查了鐵窗的整體結構,忽然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就在這時,方妍脫口而出:“是液壓裝置?”

“這種裝備在十年前可不是一般普通人能隨便拿到手的。”

小汪點頭附和:“確實。”

“現在這類工具應用很廣,基本上每輛救援車或維修車輛的後備箱都可能備有一套。”

“但在十年前,社會上的車輛普及率遠不如現在,即便有車,也未必隨車配備液壓裝置。”

聽到這裡,姜東目光沉凝,陷入了更深的思索。

任何一起案件的偵破,都絕不能脫離其發生的時代背景。

犯罪手法、工具獲取、行為邏輯,甚至偵查思路,都深深烙印著特定時期的痕跡。

某些線索放在今天或許早已司空見慣,但在當年,卻可能因其稀缺性而成為關鍵突破口。

正如這起案件中出現的液壓裝置——在十年之前的社會經濟條件下,能夠接觸、掌握並熟練使用這類工具的人群範圍其實相當有限。

它們並非日常可見之物,更多集中於特定行業,尤其是汽車修理領域。

那時私人車輛保有量不高,液壓裝置不僅昂貴,而且用途專一,絕非普通家庭所能擁有或操作。

就在這時,小汪猛地一拍手,情緒激動地說:“對啊!難道說……兇手很可能是在修理廠工作的?”

姜東鄭重點頭,聲音沉穩而肯定:“這種可能性非常之大。”

“我們必須意識到,在當時,即便是大城市,液壓裝置也遠未普及,更不用提我們這樣基礎設施相對落後的小縣城。”

“因此,我認為接下來的偵查重點,應該立刻轉向排摸當年縣域內所有汽修廠的從業人員名單,尋找與案發時間、地點、人物有交叉可能的線索。”

討論至此,三人不禁都有些興奮,尤其是方妍。

她從事公安行政工作已有數年,大多數時候處於案件偵辦的二線,或負責協調,或整理文書,很少像今天這樣直接參與核心推理、親身推動進展。

自從姜東加入專案組,他才重新體驗到那種深入偵查核心、直面犯罪謎題的快感,以及依靠邏輯與證據一步步逼近真相的成就感。

這種感覺,陌生又熟悉,令他情緒難平。

事不宜遲,三人迅速驅警車返回江城市公安局。

此時,另一組由王佳和李旭帶領的偵查小隊,仍在案發地附近的幾個村落中進行緊張排查。

他們按照原定計劃,走訪了所有近期可能受傷的可疑人員,但經過四個多小時細緻甚至繁瑣的摸排,依然一無所獲。

別說鎖定嫌疑人,就連稍微有價值的線索都寥寥無幾。

他們確實找到了幾個手臂帶傷的人,但要麼年齡與嫌疑人不符,要麼根本不具備作案條件。

留在村裡的年輕人不是正在讀書,就是常年在外務工、剛剛返鄉,背景清晰、行為軌跡明確,沒有任何可疑之處。

良久,李旭轉向王佳,語氣中透出難以掩飾的疲憊:“王教,看來我們得暫時撤回,重新整理一下思路了。”

王佳嘆了口氣,點頭表示同意:“也只能這樣。我們已經做了地毯式走訪,繼續耗在這裡意義不大。”

“不過話說回來,這片區域本身範圍有限,嫌疑人如果真藏在這裡,照理我們不該毫無收穫。”

兩人相視一眼,默契地決定收隊,先返回局裡與姜東小組會合,交流情報、重新評估偵查方向。

李旭微微苦笑,語氣卻依舊平和:“地方確實不算大,可一旦要擴大調查範圍,那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他略作停頓,繼續說道:“如果擴充套件到整個江東市,甚至龍全省,基礎資料量將是幾何級數增長,依靠現有的人手和時間根本不可能完成排查。”

隨後,他拿起對講機,聲音清晰而沉穩地向各小組發出指令:“各小組、各單位請注意,如現場調查工作已基本結束,請立即組織人員返回公安局。”

“今天大家辛苦了,非常感謝各位的堅持與付出。”

“雖然目前遇到了一些困難,但請一定不要氣餒。”

“我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

“這個案子我們已經推進到了關鍵階段,接下來只要繼續堅定地沿著現有線索深入排查,一步一步紮實往前推進,最終一定能夠抵達勝利的終點。”

30分鐘後,李旭一行人也回到了江城市公安局。

剛走進刑偵辦公室,姜東就拿著現場拍攝的照片快步迎了上來:“王教、李隊,你們回來得正好,我剛準備彙報現場勘察的初步結果。”

李旭一邊放下外套,一邊點頭問道:“怎麼樣,現場的變形痕跡還能辨識嗎?”

“時間過去這麼久,估計難度不小吧?”

姜東神色認真地回答:“確實存在一定困難,鏽蝕比較嚴重。

但我們特意帶了磨砂砂紙,對鋼筋鏽層進行了精細打磨,終於露出了底層的金屬表面。”

他一邊說,一邊將手中的照片遞過去,“你們看,透過這些處理,我們發現了一些非常細微的變形痕跡。”

“哦?居然真的有!”

一瞬間,李旭和王佳幾乎同時出聲,臉上寫滿了驚訝與興奮。

他們之前也曾反覆檢查過那扇窗戶,卻從未想到藉助砂紙打磨鐵鏽以探查下方痕跡的方法。

姜東隨即遞過來四張不同角度的特寫照片,並補充說明:“我們從多個方位拍攝,儘可能還原痕跡的形態與走向。”

“這些影像資料應該能為接下來的工具比對和案情重建提供重要參考。”

李旭和王佳教導員手持照片,凝神細視良久。

李旭微微側身,語氣中帶著幾分沉吟:“這地方看起來,確實很像某種工具留下的……”

姜東點了點頭,接過話頭:“照片畢竟是二維平面,立體細節難免會打折扣,不太顯眼。”

“但在現場,當我們除去表面的鐵鏽之後,可以清晰看到下方有輕微的凹陷與壓痕。”

“這種鋼筋硬度很高,一般的外力很難造成這種變形。”

“而且,如果鐵鏽不處理,痕跡幾乎完全被覆蓋,肉眼是很難直接辨識的。”

李旭與王佳繼續比對照片,默然不語。

儘管兩人都是經驗豐富的老偵查,但在反覆對照實物與影像的過程中,他們也漸漸傾向於姜東一開始提出的推斷。

片刻之後,李旭抬頭望向姜東,語氣嚴肅:“你的意思是,案發當時,兇手是藉助了液壓類工具破壞窗戶進入室內的?”

姜東鄭重地點頭回應:“從目前的變形特徵來看,人為徒手造成這種凹陷的可能性極低。”

“即便多人合力拉伸,也完全無法使鋼筋變形。”

“真要造成這樣的痕跡,非藉助機械工具不可。”

“因此,我判斷,兇手很可能使用了類似液壓鉗或行動式千斤頂的專業工具。”

“千斤頂?那個年代這類工具並不常見啊。”李旭皺眉說道。

“正是,”姜東緊接著說,“能攜帶、並且有條件使用千斤頂的人,極有可能與車輛維修行業相關。”

“而當年那個村子裡,有私家車的人家寥寥無幾。”

“除非——犯罪嫌疑人是汽修廠的相關人員,因為修理廠裡這類裝置相對常見。

聽到“汽修廠”三個字,李旭與王佳教導員對視一眼,幾乎同時脫口而出:“汽車修理工?”

一剎那,李旭腦海中閃過一段回憶。

他略作沉思,隨即說道:“沒錯,當年我們排查的時候,確實注意到村子附近不遠有一家汽修廠,就設在馬路旁邊,主要接待過往的大貨車。”

“難道說……兇手就藏在那裡?”

王佳教導員也恍然記起:“對!是有這麼個地方!”

“當時我們還去做過走訪,想排查有沒有外來車輛或流動人員作案的可能,可惜當時沒有深入追蹤這條線。”

李旭立刻站起身,語氣果斷:“事不宜遲,我們馬上組織人手,再赴那家汽修廠調查。”

“這一次,絕不能放過任何線索!”

書籤 上一章 <?php if($prevpage_url != ''): ?> 目錄 下一章 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