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風舞南詔

報錯
關燈
護眼
第98章 成型
書籤 上一章 目錄 下一章 書架

鼓身因為是圓錐形,而且西里故意擴大了鼓身,儘量保留原來的芒果樹幹,想要做一個大號的象腳鼓,雕刻鼓身四周的時間需要耐心磨上很久。

因為西里提前畫了線稿,老師傅有空也會過來雕一會,這個鼓身凝聚了大家的心血。

製作象腳鼓的最後一步是修光,它是雕刻過程中的一道精加工,打坯過程中出現的細微的不足或缺陷,可由修光來補救。

此階段要求將細坯中不實的部分和刀鑿過的痕跡修除。用刀時要注意木紋的順逆,應順紋行刀。

修光師傅會結合削、剔、刮等技法,把無需的刀痕與鑿跡修去,同時把各個部分的細節造型刻畫出來,達到質感分明的效果。

“修光就像是化妝,透過細膩的雕飾,讓作品更加生動、鮮活,展現出其獨特的魅力。”

最後一步是打磨,讓作品光滑如鏡。

打磨是根據作品需要使用粗細不同的木工磨砂紙磋磨。

磨光工序,一般先用木銼刀順木紋遍刮刀鑿的痕跡,然後用粗砂紙打磨,之後再用細砂紙進行細磨,要順著木的纖維方向打磨,直到象腳鼓達到理想效果。

打磨的過程就像是一場與作品的親密接觸,透過不斷地摩擦,讓作品表面變得光滑細膩,手觸無毛刺。

在打磨時,木雕藝人要注意力度的均勻,避免出現打磨過度或者打磨不均勻的情況。

對於一些細節部分,如鏤空處、雕刻的花紋等,需要使用特殊的工具或者技巧進行打磨,以確保這些部分的光滑度和質感。

“打磨後的作品,它的紋理更加清晰,質感更加溫潤,讓人忍不住想要觸控。”

因為西里保留了南詔時期的鼓杆造型,打磨完鼓身之後,他最後一步雕刻鼓杆。

這樣的設計是參考了歷史資料,也方便擊鼓的人可以輕鬆扛在肩上。

在鼓身和鼓杆的連線處,他在裡面做了一個鏤空雕刻,這個地方的的形象更像是細長的壺口。中部微微收起,底部收口,整體線條流暢,如象腳一般。

打磨這個鼓身,在大家的努力下,用了一週時間,最後一步是上色,尋找合適的牛皮或者羊皮,為了更接近原始的古代聲音,蘇鬱繁專門發了個公開訊息,購買風乾黃牛皮和羊皮。

幸好很快得到了私信,就在麗江有個人專做手鼓,需要多少可以郵寄過來。

蘇鬱繁每種購買了兩張。

在老師傅的指導下,西里套上了鼓面,選用的是黃牛皮。

剛蒙上的鼓面,需要三天時間晾曬和融合。

西里耐心等了三天,很多人都來圍觀,都想聽到這個還原南詔時期的象腳鼓會發出什麼樣的聲音。

楊師傅被推選為第一個拍鼓的人,他重重拍下,象腳鼓發出一陣蒙塵的聲音,似乎來自遙遠的地方。

大家都被驚出一身冷汗,這聲音好像不對勁是不是鼓面沒用對的問題?

蘇鬱繁已經請來會演奏象腳鼓的非遺老師,他坐在木椅上,把象腳鼓挪到雙腳之間。

但因為有鼓杆,他只能傾倒在地面上。

輕鬆地拍了一段三月三趕花街,大家都平息聆聽,鼓聲清晰渾厚,十分有力量感。

聶老師拍了一小段,不由得停下手上的動作,翻開露出的半截黃牛皮,驚歎:“這牛皮不錯,這鼓身誰做的?”

西里有些遲疑地走上前,牛皮不錯,那就是鼓身有問題?

“聶老師,鼓身裡面掏空是大家一起做的,整個設計和雕刻是我完成的,是不是鼓身不夠薄?

音感聽上去有些悶是嗎?我不懂樂器,我第一次做,跟您請教一下,什麼樣的聲音才是正常的?”

“正常?你們這個鼓就很正常,我聽別人說你們要做南詔時期的象腳鼓,以為你們鬧著玩。

這下我真切感受到了遙遠的古代象腳鼓聲音,我個人認為應該是這樣的聲音。

鼓身的厚度剛好,打薄一點的話,聲音會更清脆,但缺力量感。

我也沒聽過古代的象腳鼓聲音,總體來說,算是合格品。象腳鼓單獨奏的話,不夠有氣勢,需要與別的樂器一塊演奏,才能突出。

我再來一段,你們仔細聽啊。”

蘇鬱繁開啟攝像機,同時用手機錄屏,見證他們做出的第一個南詔象腳鼓。

現代的象腳鼓已經沒有象腳,普遍放在地上拍打。

聶老師很專注的演奏完一首完整的打擊樂,蘇鬱繁他們都很震驚,難道這鼓還挑曲子嗎?

西里突然發現了一個知識盲點,這個是有鼓杆的象腳鼓,需要扛在肩上完成演奏,而不是放在地上.

剛才他總覺得哪裡不對勁,側面打擊鼓面發出的聲音怎麼能和正面打擊的音質一樣呢?

“聶老師,我跟您請教一下,有鼓杆的象腳鼓,應該扛在肩上拍打吧?或者由另外一個人來完成拍打?

如果您這樣放在地上斜靠著拍打,聲音與騰空在肩膀上發出的會不會不同?”

“你別說你提醒我了,最原始的象腳鼓,確實是扛著打的,你這個做的太大,我一個人扛著又要打,有點難度,你來扛,我來選一曲再試試。”

西里二話不說,馬上拎起鼓杆扛在肩頭,但他覺得應該還缺了什麼。

現在的鼓已經去處了鼓槌,鼓面很多事人造皮,用手拍也不會累

但是這是古代的象腳鼓,又是黃牛皮,手掌絕對演奏不出更響徹的聲音。

聶老師廢了半天勁,用盡了全力拍打。

可是聲音還是沒有多少改變。

西里擺好象腳鼓,哈哈大笑起來:“家人們,這種象腳鼓要用鼓槌敲!人的手掌拍下去,力量有限,發揮不出它原來的音質。

既然聶老師覺得鼓沒問題,我們再做幾幅鼓槌來試試。

上色的事交給美術組完成,不能出一點差錯啊。我們今晚就來研究鼓槌的事!”

美術組參考了南詔時期的石窟用色,以及一些少民的配色方式,慎重的選用紅黑兩種厚重的顏色交叉上色。

著色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木料的本質和花紋在顏料的覆蓋下還依然可見,有些木紋透過染色更加清晰。

所以在調配顏色時不宜過厚,顏料與水的比例約是三十比一,要適當的稀薄,呈透明狀。

如果顏色調配得當,上色三遍就可以了,但要幹一遍上一遍,上色的刷筆含水量不宜過多,不能急於求成,否則有些深凹處積澱顏色易產生不均勻的效果。

書籤 上一章 <?php if($prevpage_url != ''): ?> 目錄 下一章 書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