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文侯拜卜子夏和田子方為師,每次經過段幹木的廬都會禮拜。許多賢士都歸附於他。有一天,文侯和臣子們歡飲,歡樂之際卻下起了雨。有人問:“今日既喜慶,天又下雨,君王將何所安排?”文侯回答說:“我與虞人有獵約,雖然歡樂,豈可無法如約前往!”於是他親自前往,放棄了宴會。韓國請求魏國支援攻打趙國,文侯說:“我與趙國是兄弟,不敢聽從命令。”趙國也請求支援攻打韓國,文侯同樣回應道。兩國都感到憤怒而離去。後來他們知道文侯是為了爭取對自己的好處才這麼說的,於是都向魏國朝貢。由此,魏國開始在三晉地區嶄露頭角,其他諸侯無法與之爭鋒。文侯派樂羊攻打中山,成功後封其兒子擊。文侯問群臣:“我算是怎樣的君主?”眾臣都說:“是仁君。”任座卻說:“君攻下中山,卻不封自己的弟弟而封自己的兒子,怎能稱為仁君?”文侯生氣,任座就匆匆離去。接著,文侯問翟璜,他回答:“是仁君。”文侯問:“怎麼知道的?”翟璜說:“臣聽說君主若仁,臣就會忠直。剛才任座說的很直,所以我知道的。”文侯欣然同意,派翟璜去召回任座,親自下堂迎接他,還將他看作上賓。文侯和田子方一起飲酒,文侯說:“鐘聲不和諧嗎?左邊高了。”田子方笑了。文侯問:“為什麼笑?”子方說:“臣聽說,君主瞭解樂官,卻不瞭解音律。現在君主對音律很挑剔,我擔心他對官員的要求卻視而不見。”文侯說:“很好。”子擊離開後,在路上遇到田子方,下車行禮。子方沒有回禮。子擊生氣地問子方:“富貴者會傲慢嗎?貧賤者會傲慢嗎?”子方說:“也有貧賤者傲慢,但富貴者怎麼敢傲慢呢?國君傲慢就會失去國家,大夫傲慢就會失去家庭。”失去國家的人,我未曾聽說有國家會以國待遇他的;失去家庭的人,我未曾聽說有家庭會以家庭對待他的。對於士人而言,貧窮低微,言語不被採納,行為不得認可,那麼他們只能接受並離開,去往別處尋求生計。怎能說貧賤的境遇是什麼呢?”子擊聽後向子方表示歉意。文侯對李克說:“先生曾有言:‘家貧思良妻,國亂思良相。’現在我所任用的是成和璜兩位子弟,你覺得如何?”李克回答:“卑微的不應謀求高位,疏遠的不應謀取近親。臣雖然在闕門之外,不敢違抗君命。”文侯說:“先生在事務上不要退讓。”李克說:“君主沒有觀察清楚,所親近的人看看,所富有的人和他交往的朋友看看,能達到高位的人看看,能寬宏大量的人看看,能忍受貧窮的人看看,這五者足以決定了。何必等待我呢!”文侯說:“先生請回去,我已經決定了。”李克離開後,遇到了翟璜。翟璜問:“剛才聽說君主召見先生卜相,最終選擇了誰?”李克回答:“是魏成。”翟璜憤然改色說:“西河守吳起是我推薦的;君內有憂慮鄴城的事,我推薦了西門豹;君欲攻打中山,我推薦了樂羊;中山城已經攻克,無需守衛,我推薦了先生;君之子無師傅,我推薦了屈侯鮒。根據我所見所聞,我有何對魏成的虧欠?”李克說:“你的話對於你的君主克而言,豈是為了爭取高官職位?君主詢問李克關於卜相的事情,李克的回答如此。由此可知君主必定會選擇魏成,因為魏成領取千鐘的俸祿,九成在外,一成在內,因此能吸引卜子夏、田子方和段幹木。這三人都是君主的老師,而君主所推薦的五人都是他的臣子。君主怎麼可能與魏成相提並論呢!”翟璜躊躇地再次行禮說:“我是一個平凡之人,回答不當,願意最終成為您的弟子。”
吳起原是衛國人,後來仕宦於魯國。當齊國進攻魯國時,魯國考慮讓吳起擔任將軍,但吳起娶了一位齊國女子為妻,引起了魯國人的疑慮。魯國人懷疑他的忠誠,於是吳起為了證明自己的忠誠,殺死了妻子,大破了齊國的軍隊。有人誣告他,告訴魯侯說:“吳起剛開始侍奉曾參時,母親去世他都沒有回家守喪,曾參因此與他斷絕了關係。現在他又為了成為將軍而殺妻,吳起殘忍且行為不端。而且,如果讓魯國在區區之地就有了戰勝敵人的名聲,其他諸侯就會圖謀侵略魯國。”吳起擔心引起魯國不滿,於是聽聞魏文侯德高望重,便前去歸附於魏。文侯詢問李克的意見,李克說:“吳起貪婪好色,但在運用兵法方面,即便司馬穰苴也未必能超過他。”於是文侯任命吳起為將軍,他打敗了秦軍,奪取了五座城池。吳起擔任將軍時,與士卒同甘共苦,穿著相同,飲食相同,臥不設席,行不騎乘,親自包紮漫長的行軍路上的糧食,與士卒共同分擔勞苦。有一位士卒生了病疽,吳起親自為他吸膿。士卒的母親聽說後感動落淚。有人問:“士卒既然已經死了,將軍為何親自吸他的疽,你為什麼哭呢?”母親回答說:“並非如此。去年吳公親自吸他父親的疽,他父親在戰鬥中一直前進,最終戰死於敵人之手。吳公現在又親自吸他兒子的疽,婢女不知道他死在何處,所以才哭泣。”
燕湣公去世,由子僖公繼位。
在公元前402年,王位空缺,子安王驕登基。
楚國聲王被盜殺,國人立其子悼王。
安王在位的第一年,發生了一次日食。
秦國出兵攻打魏國,戰事發生在陽狐,歷時一年。
第二年,魏、韓、趙三國聯合攻打楚國,戰事發生在桑丘。同時,鄭國圍攻韓國陽翟。
韓景侯去世,由子烈侯繼位。
趙國烈侯去世,國人立其弟武侯為君。
秦國簡公去世,由子惠公繼位。
在第三年,王子定逃到晉國。
虢山崩塌,導致河流被阻塞。
第四年,楚國圍攻鄭國,鄭人殺死了楚國宰相子陽。
第五年,發生了一次日食。
在三月,有人盜殺了韓國的相俠累。俠累與濮陽的嚴仲子有仇恨。仲子聽說軹地的聶政非常勇敢,便以黃金百鎰作為政母的壽禮,打算藉此機會報仇。政拒絕了,說:“母親尚在,政身未敢許諾給他人!”等到母親去世,仲子派遣政前去刺殺俠累。俠累當時正坐在府上,兵衛很多,聶政徑直走上前臺,刺殺了俠累,然後自己用刀剖開面部,挖出眼睛,剖腹取出內臟。韓國人將他的屍體公之於市場,購買者問之,無人能夠辨認。他的姊妹聽聞後前來哭泣,說:“這是軹深井裡的聶政。為了我尚在世的緣故,他自己重刑而斷絕了仇敵。我怎能因畏懼身死而違背親弟的名譽!”然後她就死在攝政的屍體旁邊。
在公元前396年,鄭國的駟子陽的黨羽弒殺了鄭繻公,立其弟乙為康公。
宋國的悼公去世,由子休公田繼位。
在第八年,齊國進攻魯國,奪取了最城。韓國前來救援魯國。
鄭國的負黍叛變,後來又歸附於韓國。
第九年,公元前393年,魏國出兵伐鄭。
晉國的烈公去世,由子孝公傾繼位。
在公元前391年,秦國進攻韓國的宜陽,佔領了六邑。
最初,田常生下襄子盤,盤生莊子白,白生太公和。在這一年,齊國的田和將齊康公遷移到海上,讓他在那裡享受城池,以供奉他的先祖祭祀。
在公元前390年,秦國和晉國在武城進行戰爭。齊國進攻魏國,佔領了襄陽。魯國在平陸戰勝了齊國的軍隊。
在公元前389年,秦國侵犯晉國領土。齊國的田和在濁澤與魏文侯、楚國人、衛國人會面,尋求成為諸侯。魏文侯為此向王和其他諸侯請願,王同意了。
在公元前387年,秦國進攻蜀地,佔領了南鄭。魏文侯去世,太子擊繼位,即為武侯。
武侯乘舟漂流在西河上,中流時回首對吳起說:“山河之固,實為美麗,是魏國的寶藏!”吳起回答:“德行的優越在於修身而非險要。古時三苗氏居於左洞庭,右彭蠡,地勢險要,但由於其德行不修,被禹滅亡;夏桀的領土在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南,羊腸在北,地勢險要,但由於其政治不仁,被湯王廢除;商紂的領土在左孟門,右太行,常山在北,大河經南,地勢險要,但由於其政治不德,被武王消滅。由此可見,卓越在於德行而非險要。君主若不修身德行,船上之人皆為敵國。”武侯說:“說得好。”
魏國設立相位,由田文擔任相。吳起心生不滿,對田文說:“可否與我辯論一番功績?”田文答應了。吳起說:“將領三軍,使士卒樂於為國獻身,使敵國不敢謀劃,你與我相比如何?”田文說:“不如你。”吳起接著說:“治理百官,關心萬民,管理府庫,你與我相比如何?”田文說:“不如你。”吳起再說:“守衛西河,使秦國不敢向東擴張,而韓、趙歸附我,你與我相比如何?”田文說:“不如你。”吳起說:“這三者你都不如我,卻位高權重,為何?”田文說:“君主年少,國家疑忌,大臣未歸附,百姓缺乏信任,正是這個時候,讓你擔任這些職務,比讓我擔任更合適。”吳起默然許久,然後說:“我歸附於你。”過了一段時間,魏國的相公叔迎娶了魏公主,並陷害吳起。公叔的僕人對他說:“吳起容易離開。起是個剛強而自傲的人,您可以先對君王說:‘吳起是一位賢人,但您的國家較小,我擔心起可能會心不在此,您何不試著用女子來吸引他?如果起心不在此,他必定會辭職的。’然後您讓他回去,安排魏公主侮辱他,一旦起看到公主受到輕視,肯定就會辭職,您的計謀就能成功。”公叔聽從這個建議,吳起果然辭去了公主。魏國的武侯對此產生懷疑但尚未確信,起擔心被處罰,於是逃往楚國。楚國的悼王聽說他的才能,一見面就任命他為相。吳起推行法治,嚴格執行法令,放棄不必要的官職,廢黜那些與公族疏遠的人,以培養強大的戰士,主要側重於強大的軍隊,擊破那些阻撓的讒言。於是,南平百越,北退三晉,西征秦,各諸侯都為楚國的強大而擔憂,而楚國的貴族大臣中有很多對吳起心懷怨恨。
秦國惠公去世,由子出公繼位。
趙國武侯去世,國人重新立太子章為烈侯,即敬侯。
韓國烈侯去世,由子文侯繼位。
在公元前386年,首次任命齊國大夫田和為諸侯。
趙國的公子朝發動叛亂,流亡到魏國,與魏一同襲擊邯鄲,但未成功。
在公元前385年,秦國庶長改立逆獻公於河西;殺掉出子及其母,將屍體沉入河旁。
齊國進攻魯國。
韓國進攻鄭國,佔領陽城;同時進攻宋國,執掌宋公。
齊國太公去世,由子桓公午繼位。
在公元前383年,魏國在兔臺擊敗了趙國的軍隊。
在公元前382年,發生了一次日食。
在公元前381年,楚國的悼王去世,貴族大臣發動叛亂,攻擊吳起。起逃至王屍前伏下,起的部下被擊中,射中王屍。王屍葬後,肅王即位。命令尹盡誅亂事者,共有七十多家族被連坐清除。
在公元前380年,齊國伐燕國,佔領了桑丘。魏、韓、趙三國聯合起兵伐擊齊國,戰至桑丘。
在公元前379年,趙國襲擊衛國,但未能成功。齊國的康公去世,沒有兒子,於是田氏家族接管了齊國的統治。同年,齊桓公也去世,由子威王繼位。
在公元前378年,狄國在澮戰勝了魏國的軍隊。魏、韓、趙三國再次聯合起兵伐擊齊國,戰至靈丘。晉國的孝公去世,由子靖公俱酒繼位。
在公元前377年,蜀國進攻楚國,佔領了茲方。子思對衛侯說:“他的才能足以領導五百乘的軍隊。”衛侯說:“我知道他有這個能力,但他曾經做官,向百姓徵收賦稅,食用人的兩個雞子,因此我不使用他。”子思說:“聖人治理官員,猶如匠人對待木材一樣,取其所長,棄其所短。所以杞梓相互擁抱,即便有幾寸朽爛,良匠也不會棄掉。現在君主處於戰國時期,應該選拔有才幹的人,而不是棄用一個在城池守備方面具備經驗的將領。這種做法是不應該讓鄰國聽到的。”衛侯再次致敬說:“我謹接受教誨。”衛侯的言論與子思不符,但群臣都齊聲附和。子思說:“以我看衛國,就是所謂的‘君不君,臣不臣’的例子。”公丘懿子問:“為什麼如此?”子思說:“國君自行排擠異見,就會導致眾人不願提出良言。如果事情是正確的,卻排擠異見,就等於阻擋了眾人的良言,更何況協調政策非常重要。君主不審察事情的是非,卻喜歡聽人奉承自己,這種矇昧無知之事更為甚矣。不論理據的所在,卻沾諂阿諛以求得寵幸,這種諂媚之事更為甚矣。君主矇昧無知,臣子諂媚阿諛,如此居於百姓之上,百姓必將不願效命。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國家將無法相提並論!”子思對衛侯說:“君主的國家事務將逐漸出現問題!”衛侯問:“為什麼?”子思回答:“有幾個原因。君主發表言論自以為正確,而卿大夫卻沒有人敢矯正他的錯誤;卿大夫發表言論也自以為正確,而士庶人也沒有人敢矯正他的錯誤。君臣自認為賢明,而群臣齊聲稱賢明,認為是賢明就順從就會有福報,矯正就會逆行就會有禍患,這樣下去何以善始善終!《詩經》中說:‘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或許也可以用來形容君臣之間的關係吧?”
魯國的穆公去世,由子共公奮繼位。韓國的文侯去世,由子哀侯繼位。
在公元前376年,晉國國王去世,由子烈王喜繼位。魏、韓、趙三國共同廢黜晉國的靖公為家人,分割其領土。
公元前375年,發生日食。
韓國滅亡了鄭國,並將都城遷至徒都。
趙敬侯去世,由子成侯種繼位。
在公元前373年,燕國在林狐擊敗了齊國的軍隊。魯國出兵伐擊齊國,佔領了陽關。魏國出兵伐擊齊國,進至博陵。燕國的僖公去世,由子桓公繼位。宋國的休公去世,由子闢公繼位。衛國的慎公去世,由子聲公訓繼位。
在公元前372年,趙國出兵伐擊衛國,佔領了都鄙七十三城。魏國在北藺擊敗了趙國的軍隊。
在公元前371年,魏國出兵伐擊楚國,佔領了魯陽。韓國的嚴遂弒殺了哀侯,國人立其子懿侯。最初,哀侯任命韓廆為相併寵愛嚴遂,但韓廆與嚴遂都相互害怕彼此。嚴遂命人在朝堂上刺殺韓廆,廆逃到哀侯身邊,哀侯抱住他。在刺殺韓廆的過程中,也波及到了哀侯。
魏國的武侯去世,沒有立太子,子罃與公中緩爭奪繼位,導致國內混亂。
在公元前370年,齊國威王前來朝見。當時周室衰弱,諸侯多不朝貢,而齊國獨自前來,天下由此更加尊崇威王。
趙國出兵伐擊齊國,進至鄄。魏國在懷地擊敗了趙國的軍隊。
齊國威王召見即墨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居住在即墨以來,貶低我的言辭不斷。然而我派人去視察即墨,田野寬廣,人民富足,官府無事,東方寧靜。你並沒有事奉我左右來尋求幫助。”於是封賞他萬戶。威王召見阿大夫,對他說:“自從你守衛阿地以來,好評不斷。我派人去視察阿地,田野荒涼,人民貧困。前日趙國攻打鄄,你沒有援助;衛國奪取薛陵,你一無所知。你只是用厚重的財物討好我的左右,以謀求好評。”於是當天,烹殺了阿大夫和那些曾經奉承過的左右之臣。於是群臣都感到震驚害怕,不敢再掩飾欺詐,努力陳述真情。齊國因此治理有方,國力強盛,超越了天下其他國家。
楚國肅王去世,沒有兒子,立其弟良夫,即宣王。
宋國的闢公去世,由其子剔成繼位。
在公元前369年,發生日食的現象。
魏國的大臣王錯出奔韓國。公孫頎對韓懿侯說:“魏國內亂,我們可以趁機奪取。”懿侯於是與趙成侯聯合軍隊進攻魏國,在濁澤發生戰鬥,大獲全勝,然後圍攻魏國。成侯提議:“我們殺掉魏國的罃,立公中緩,割地後撤,這對我們兩國都有好處。”懿侯卻說:“不可。殺掉魏國君主是不義之舉,割地後撤是貪婪之舉。不如將魏國分為兩半,這樣就不會有強大於宋、衛的魏國了。”然而趙國不聽從懿侯的建議。懿侯感到不滿,於是帶領軍隊在夜間離開。趙成侯也隨之離去。罃便趁機殺掉公中緩並自立,即惠王。
太史公評論道:魏惠王之所以身不喪國不分者,是因為兩國之謀不相和。若兩國合謀行動,魏國必然分裂。因此說:“君主終老而無合適的兒子繼承,這個國家是可以被攻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