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紀二(閼逢閹茂,玄黓執徐,共十九年)
○始皇帝下
二十年甲戌,公元前二二七年
荊軻抵達咸陽,以低聲下氣的言辭請求見秦王。秦王大為欣喜,整裝待發,設宴款待,九重珍饈擺設齊整。荊軻呈上圖示給王,當圖到盡頭,匕首展現,荊軻立即抓住王的袖子並摟住;未能貼近身體,王嚇得跳起,袖子斷裂。荊軻追逐王,王環繞柱子逃跑。群臣全都驚愕,始皇帝在不經意間起身,喪失了節制。然而按照秦法,群臣在殿上侍奉時不得攜帶尺寸兵器,左右眾人共同用手去阻攔,同時高呼:“王負劍!”於是王拔出劍擊打荊軻,斷掉了他的左腿。荊軻殘廢後,便拉出匕首捅向王,刺中了銅柱。意識到事情未能成功,他罵道:“事情未能成功的原因在於,我欲生劫你,卻想透過契約回報給太子!”於是始皇帝大怒,加強軍隊向趙進發,聯合王翦進攻燕,與燕和代的軍隊在易水以西交戰,大獲全勝。
二十一年乙亥,公元前二二六年冬天,十月,王翦攻佔薊,燕王和太子率領精銳東渡保守遼東,李信緊追不捨。代王嘉給燕王送去書信,命令殺掉太子丹獻上。丹藏匿在衍水中,燕王派使者斬殺丹,準備將他獻給始皇帝,而帝則繼續派兵攻打燕。
王賁發兵伐楚,奪取十餘座城池。王向將軍李信詢問:“我欲攻取荊州,依據將軍的估算,需要多少兵力足夠?”李信答道:“不過二十萬人即可。”王將此事諮詢王翦,王翦卻說:“非要六十萬人不可。”王說:“王將軍年事已高,怎麼如此謹慎!”於是派遣李信和蒙恬率領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王翦因病告退回到頻陽。
二十二年丙子,公元前二二五年
王賁攻打魏國,引河水灌溉大梁。到了三月,城池損毀。魏王假裝投降,被殺害,於是滅掉了魏國。
王派人告訴安陵君說:“寡人願意以五百里土地與安陵君交換。”安陵君回答:“大王施以恩寵,用大地換小地,甚為榮幸。然而,臣受有魏先王的土地,願始終守護,不敢輕易變更。”王理解並同意了他的決定。
李信攻佔平輿,蒙恬攻佔寢,大敗楚軍。李信隨即進攻鄢郢,取得勝利,然後西進,與蒙恬在城父會合。楚軍緊追不捨,三天三夜未曾停歇,大敗李信,攻佔了兩座城池,殺死了七位都尉;李信被迫撤退。
王得知此事後大怒,親自前往頻陽向王翦陳謝:“寡人不聽將軍的謀略,導致李信果然辱沒了秦軍的威名。將軍雖身體有恙,卻忍辱負寡人嗎?”王翦表示因為病情無法領軍,王說:“已經夠了,勿再提此事!”王翦說:“若非別無他法,寡人絕不會輕易捨棄寡人。”王說:“那就聽從將軍的計策吧。”於是王翦率領六十萬人征討楚國。王親自送到霸上,王翦請求美麗的田地和宅邸甚多。王說:“將軍你已出征,何必憂慮貧窮!”王翦說:“為了大王征戰有功,最終也無法得到封侯,所以趁著大王向我提及,請求田地和宅邸,為子孫謀業而已。”王大笑。王翦一行出發,到了關口,派遣使者回去請有良好田地的人五次。有人說:“將軍的要求已經很過分了!”王翦說:“不然。王恑中了謠言而不相信人,如今空虛國中的甲士都專職歸於我,我若不多請求田地和宅邸,為子孫謀業來鞏固自己,只會讓王坐在那裡對我猜疑。”
二十三年丁丑,公元前二二四年,王翦攻取陳以南一直至平輿。楚人得知王翦增兵而來,便集結國中的軍隊以抵禦;然而,王翦堅守城牆,不與其交戰。楚人多次挑戰,但王翦始終不出戰。王翦日常休息士卒,悉心慰勞,親自與士卒共進餐。過了一段時間,王翦派人問:“軍中是否有戲耍之事?”士卒回答:“我們在玩投石超距的遊戲。”王翦說:“這很好!”楚軍未能得到戰鬥,於是引軍東退。王翦追擊,命壯士進攻,大破楚軍,直至蘄南,斬楚將項燕,楚軍潰散。王翦乘勝攻佔城邑。
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二二三年,王翦和蒙武俘虜楚王負芻,將其領地設立楚郡。
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二二二年,秦大興兵,派王賁攻遼東,俘虜燕王喜。
臣光評論說:燕太子丹因一時之憤而觸犯強大的秦國,輕率謀劃,輕視危險,引來禍亂。致使召公的廟宇被棄,罪過何其深重!有些論者竟然將其視為賢者,豈非極端錯誤!國家的領導者應該根據才能任官,依禮制定政策,以仁心關懷百姓,以信守信譽與鄰國相交。如此,官員得其人,政策得其節制,百姓懷念其仁德,鄰國親近其義理。這樣一來,國家將安如磐石,光芒如烈火。觸碰它者將碎裂,冒犯它者將被焚燒,即使有強暴之國,又何足懼!太子丹卻舍此為不顧,竟以萬乘之國之勢,激起虎狼之秦,輕視憂慮,挑起仇恨迅速導致禍亂,致使召公的廟宇不再祭祀。其罪孰大哉!
國家的治理應該以才能任官,依禮制定政策,以仁心關懷百姓,以信守與鄰國的信譽相交。透過這樣的方式,官員得其人,政策得其節制,百姓懷念其仁德,鄰國親近其義理。如此,國家將穩如磐石,光芒如烈火。觸碰它者將碎裂,犯它者將被焚燒,即使有強暴之國,又何足畏懼!太子丹卻舍此而不顧,卻挑起匹夫之怒,進行盜賊之謀,最終導致身敗名裂,社稷為墟,可謂悲哉!
太子丹的行為,如膝行、蒲伏,非恭敬之舉;如復言、重諾,非真誠之行;如糜金、散玉,非慷慨之舉;如刎首、決腹,非勇敢之事。總之,其謀劃短視而行動不義,與楚白公勝有何異!
荊軻懷有私仇,不顧家族七族,企圖以短兵刺燕而弱秦,這樣的行為豈非愚蠢!揚子以“要離為蛛蝥之靡,聶政為壯士之靡,荊軻為刺客之靡”予以論斷,都不能稱之為義。又說:“荊軻,君子盜諸!”可謂言簡意賅!
王賁攻取代國,俘虜代王嘉。王翦徹底平定荊江南地區,降服百越之君,設立了會稽郡。五月間,天下大治。
初時,齊君王后是明智而事秦謹慎的人,與各諸侯國交好,齊國也在東海一帶。秦國不斷攻打三晉、燕、楚等五國,各國紛紛自救,因此齊君王在位四十餘年未受到戰爭困擾。及至君王后將臨終,叮囑齊王建說:“可用之臣某某。”王建說:“請將其寫下。”君王后說:“好的!”王建拿起筆和紙,等待君王后的囑託,但君王后卻說:“老婦已經忘了。”君王后去世後,後勝成為齊國的宰相,大量接受秦國贈送的金幣。賓客前來拜訪秦國,秦國再度贈送金幣。這些客人都成為反間之人,勸說齊王效順秦國,不整備攻戰之備,也不支援其他五國攻擊秦國,因而秦國得以滅亡這五個國家。
齊王欲前去朝見秦國,雍門司馬阻攔說:“所為立王者,是為了社稷嗎,還是為了個人的王位?”王回答說:“是為了社稷。”司馬說:“為了社稷而立王,王如何捨棄社稷而去歸附秦國呢?”齊王遂返回車駕,放棄前行。
即墨大夫聽聞此事,見到齊王說:“齊國地方廣達四千裡,擁有數百萬的帶甲之兵。三晉的大夫們都不樂意效順秦國,而在阿、鄄之間的百數人;王如果能夠收納他們,給予百萬之眾,讓他們收復三晉的故土,即可透過臨晉之關進入。而在鄢郢的大夫們也不願意臣服於秦國,而在城南下的百數人,王如果能夠收納他們,給予百萬之軍,讓他們收復楚國的故土,即可透過武關進入。如此一來,齊國威勢可立,秦國也將滅亡,豈止是保衛自己的國家而已呢!”然而,齊王並未聽從這些建議。
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二二一年,王賁自燕南攻齊,突然攻入臨淄,百姓無人敢抵抗。秦國派人引誘齊王,以五百里之地相封。齊王遂降,被秦國遷至共,安置在松柏之間,最終因飢餓而死。齊人因此怨恨王建不早與其他諸侯合作,聽信奸人賓客導致國家滅亡,唱歌譴責之曰:“松耶,柏耶,住建共者客耶!”表達對王建輕信賓客導致滅國的不滿。
臣光評論說:儘管從衡的說法多變,但總體來說,合作聯盟對六國都是有利的。古代先王建立萬國時,親近諸侯,使他們朝聘互相交往,共進共樂,共同結盟,目的無非是希望他們能同心協力來保衛國家。如果六國能夠以信義相親相近,那麼就算秦國再強暴,也難以滅亡他們!三晉是齊楚的屏障,而齊楚則是三晉的支援。它們相互依存,互相資助,因此透過三晉攻擊齊楚,等於自毀其根本;透過齊楚攻擊三晉,等於自廢其屏障。怎麼可能廢棄屏障而取悅敵國,說“敵國將會愛我而不攻擊”呢?這不是背道而馳嗎!
當初秦王統一天下,自以為德行超越三皇,功績超過五帝,於是更改號稱為“皇帝”,命令稱為“制”,法令稱為“詔”,自稱為“朕”。追尊莊襄王為太上皇。制定法令曰:“死後以行為諡,這就是說兒子議論父親,臣子議論君主,實在是不合理。自今以後,廢除諡號制度。朕為始皇帝,後世按次數計算,二世、三世一直到萬世,傳承下去永無窮盡。”
初,齊國威宣之時,鄒衍撰寫有關五德之運的終始論述。始皇統一天下後,齊國將這些著作奏上。始皇採納了這些觀點,認為周代表火德,秦取代周,應從不勝之地,象徵水德。他開始改曆法,新年從十月初一開始;服飾、旌旗、節旗都以黑色為主,數目以六為紀。
丞相綰等人言:“燕、齊、荊地遠,不適宜設王,無法統治。請立太子等。”始皇聽從了這個建議。廷尉斯說:“周文、武時封的子弟有很多同姓,然後被附屬遠方,相互攻擊像仇敵一樣,周天子無法制止。如今海內得益於陛下的神靈一統,都成為郡縣,太子等功臣被用公共賦稅重賞賜,非常足以易於統治,天下無異志,這就是安寧的方法。設諸侯不妥。”始皇說:“天下共同忍受無休止的戰鬥,都是因為有侯王。託廟宇之靈,天下初定,又再次立國,是在建立兵力;而尋求寧靜,難道不困難嗎!廷尉的建議是對的。”
他將天下分為三十六個郡,每個郡設有守、尉、監。
開始徵收天下的兵,集聚於咸陽,將其融化製作成鍾鍾和銅人十二,各重千石,放置在宮廷中。統一法度、衡量、石制、尺寸。遷徙天下計程車人達到十二萬戶到咸陽。
各廟宇、章臺、上林等都在渭南。每次征伐諸侯,將其宮室拆除,搬遷至咸陽北阪上,南臨渭河,自雍門東至涇渭,殿宇、複道、周閣相互相屬,所得的諸侯美女、鐘鼓都用以裝點其中。
二十七年辛巳,公元前二二零年,始皇巡視隴西和北地,到達雞頭山,然後穿過回中。在渭南建造信宮,完成後更名為極廟。從極廟修路通向驪山,興建甘泉前殿,修建甬道連線咸陽,修治馳道於天下。
二十八年壬午,公元前二一九年
始皇東巡郡縣,登上鄒嶧山,在那裡樹立了石碑頌揚功業。於是召集了七十位魯儒生,來到泰山下,商議封禪之事。儒生們有的說:“古代封禪時用蒲車,是為了避免傷害山上的土石、草木;要清掃地面進行祭祀,使用稻秸製成的坐墊。”議論意見各異。始皇因為覺得難以實施,於是解散了儒生們。然後他取消了封禪時用的車道,從太山陽上至山顛,樹立了石碑頌揚功德;從山的陰面下降,封禪於梁父。在禮儀上,頗採用太祝祭祀雍上帝的儀式,而封藏之事都被保密,後人無法得知。
隨後,始皇繼續東巡至海邊,巡禮祠拜名山、大河以及八神。始皇南上琅邪,欣然享受,逗留了三個月,興建了琅邪臺,樹立了石碑頌揚功德,表達了心中的滿足。
初期,燕國的宋毋忌、羨門子高等人自稱通曉仙道、能夠形解銷化之術,燕、齊間一些古怪的人都爭相學習。自齊國的威王、宣王以及燕國的昭王都相信他們的言辭,派遣人入海尋找蓬萊、方丈、瀛洲,聲稱這三座神山位於勃海之中,離人不遠。當危難來臨時,風會引導船隻前往。曾經有人成功到達過,傳說仙人和長生不老之藥都在那裡。而始皇至海上時,一些方士,如齊國的徐巿等人,爭相上書陳述這事,請求得到齊戒並帶領童男女去尋找。於是派遣徐巿率領數千童男女入海探尋,然而在海上船隻交匯之處,都以風解散,聲稱:“未能到達,但望見了那裡的景象。”
始皇回國途中,途經彭城,進行戒禱祭祀,欲前往周鼎泗水,派遣千人潛水尋找,但未獲得。於是西南渡過淮水,經過衡山、南郡。浮江至湘山祭祀,遭遇大風,幾乎不能渡過。他詢問博士說:“湘君是何神?”博士回答說:“聽說是堯的女兒,舜的妻子,葬在這座山上。”始皇大怒,命令刑徒三千人砍伐湘山上的樹木,並塗抹赭石于山體。然後他自南郡透過關武返回。
在此之前,韓國人張良,他的父親、祖父及以上五世都曾在韓國任官。韓國滅亡後,張良分散了家族的千金之產,立志要為韓國復仇。
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二一八年,秦始皇東巡,他在陽武博浪沙中遭到刺殺未遂,之後對力士搜查並在罘山刻石。隨後他巡視琅邪,道經上黨。在公元前216年,他下令黔首自實田。在公元前215年,他派盧生去碣石刻門,同時決堤坊。始皇北巡,盧生建議北方的威脅來自胡人。為此,始皇派遣蒙恬率軍北伐匈奴。在公元前214年,他派遣逃亡者、贅婿和商人組成的軍隊南下,征服南越陸梁地,並在桂林、南海、象郡設立行政區。此外,他流放五十萬人至五嶺。
蒙恬擊退匈奴,收復河南地設立四十四個縣。他築造長城,根據地形巧妙地構築險要之地,從臨洮一直延伸至遼東,總長萬餘里。他跨越黃河,據守陽山,蜿蜒向北。蒙恬率軍外出,戰事持續十餘年,常駐上郡治理,並以強勢震懾匈奴。
在公元前213年,他下令處理不公正的獄吏和覆審的案件,同時繼續修築長城,處理南越地的事務。
丞相李斯上書說:“從前諸侯互相爭鬥,秦國廣納賢士。如今天下已經安定,法律出自一源,百姓負責耕種,士人專心學習法令。但現在有些學者不尊重當世,執意學古,迷惑百姓,相互違背法令。一旦有命令釋出,他們就各自提出自己的見解,內心不服,外面議論紛紛,誇耀自己以求名聲,脫離正道。這樣下去,將會導致國家勢力分散,黨羽在底層結合。我請求將所有不是秦國史書的都燒燬;博士官員無關的《詩經》、《尚書》等百家言論的書籍,都交給守、尉官燒燬。凡有敢偶然引用《詩經》、《尚書》者,將被處死;對於執迷於古代而背離現實者,將被放逐;如果有官員明知卻不揭發,與罪犯一樣受罰。命令發出後三十天內不執行,將被追究刑責。唯一不燒燬的是醫藥、卜筮和種樹的書籍。如果想學習法令,可以向吏官請教。”始皇帝批准並實施此制。
魏國人陳餘對孔鮒說:“秦將要毀掉先王的經典文獻,而你是書籍的主要負責人,這是多麼危險啊!”子魚回答說:“我專注於無用的學問,只有知道我的人才是我的朋友。秦國並非我的朋友,我有什麼可擔心的呢?我將把書籍藏起來,等待他們來尋求;一旦他們來找,我就無憂了。”
在公元前212年,始皇派遣蒙恬修建直道,貫通九原,一直延伸至雲陽,開鑿山巒,填平谷地,總長達一千八百里,但數年仍未完工。
因為始皇認為咸陽人口眾多,先王的宮殿較小,於是興建了朝宮和渭南上林苑,在先建了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容納萬人,下設五丈高的旗幟,周圍有閣道,直達南山,形成一座宏偉的建築。同時修建複道,從阿房過渭河,連線到咸陽,以模擬極天之閣道,絕漢水通達宮殿。隱宮和徒刑者多達七十餘萬人,分別用於建設阿房宮和驪山宮。開採北山的石材,運來自蜀、荊地,以及關中計劃修建的三百座宮殿和關外的四百餘座。於是,在東海上的朐界中立起石碑,作為秦國的東門。同時遷徙三萬戶家庭到驪邑,五萬戶到雲陽,均免除十年的勞役。
盧生對始皇說:“方中之人主,時常微行以避惡鬼。當惡鬼避去,真正的人就會來到。我建議陛下所居的宮殿不要讓人知道,這樣才能獲得長生不老之藥。”始皇回答說:“我向往真正的人。”他自稱為“真人”,而非使用“朕”這個尊稱。於是他命令在咸陽的旁邊兩百里範圍內建造宮殿和觀所達二百七十座,複道、甬道相連,帷帳、鐘鼓、美人應有盡有,每處設有各種官署,不得搬遷。對於那些談論他所居之處的人,一經發現即處以死刑。始皇在梁山宮時,看到丞相的車隊,表現得並不友好。有人告訴丞相,於是丞相減少了車騎的規模。始皇生氣地說:“這是有人洩露了我的談話!”經過調查,沒有人承認,於是逮捕了當時在場的人,全部殺害。從那時起,沒有人知道始皇的行蹤。群臣辦理政務的地方,全部設在咸陽宮。
侯生和盧生一同譏諷始皇,於是離開了。始皇聽聞此事,大怒地說:“盧生等我曾經尊寵有加,如今竟謾罵我!咸陽的諸生,我已經派人審查,發現有人散佈妖言以擾亂百姓。”於是御史逐一調查諸生,彼此相互指責,結果處決了四百六十多名違反禁令的人,全部埋葬在咸陽,以示天下,以懲戒後人;同時更加嚴厲地流放人員到邊疆。始皇的長子扶蘇勸諫說:“這些諸生都在誦讀法律和孔子的經典。如今陛下過於強調法律,臣擔心天下將不太平。”始皇憤怒,命扶蘇北上郡監視蒙恬的軍隊。
在公元前211年,庚寅年,東郡發生一次隕石事件。有人在石上刻寫:“始皇死而地分。”始皇隨後派御史逐一追問,但無人承認;於是他將附近居民全部處死,並焚燒隕石。遷徙三萬戶家庭至河北榆中,並賜予一級爵位。
在公元前210年的冬季,十月庚丑日,始皇出遊,左丞相斯隨行,右丞相去疾守在京師。始皇有二十餘個兒子,最喜歡幼子胡亥,他請求同行,得到了允許。十一月,他行至雲夢,準備在九疑山祭祀虞舜。途經江河,觀看藉柯,渡過海渚,經過丹楊,到達錢唐,沿浙江而行。由於水波狂急,於是西行百二十里,從峽中渡過。他來到會稽,祭祀大禹,眺望南海,立石頌揚功德。返回途中,經過吳地,透過江河渡船。沿著海岸線向北,抵達琅邪和罘。在此地,他看見一條巨大的魚,親自射殺之。繼續沿海向西行,到達平原津時,感到身體不適。
始皇言論嚴厲,臣下皆不敢談論死亡之事。病情日益加劇,於是他命令中軍府令趙高執行符璽之事,寫信賜予扶蘇,內容是:“死後,葬在咸陽。”信已封好,存放在趙高處,尚未交給使者。到了秋天,七月丙寅日,始皇在沙丘平臺辭世。丞相斯在外宣稱始皇還在世,擔心諸子及天下有變亂,於是將死訊保密,棺櫬藏在冷車中,以便宦官騎乘。走到哪裡,上朝、百官奏事如常,宦官們就從車中聽取奏事。唯獨胡亥、趙高及幾個親近的宦官知曉真相。
最初,始皇非常寵信蒙氏家族,信任有加。蒙恬負責外戰,蒙毅則居中參謀議,名聲為忠誠可信,因此其他將領都不敢與其爭鬥。趙高出生隱匿於宮中,始皇聽說他身體強壯,通曉刑法,於是提拔他為中車府令,讓他教導胡亥審判刑事,胡亥對他極為依賴。趙高犯罪,始皇命蒙毅處理;蒙毅按照法律應處以死刑。始皇因趙高在政務上的敏銳,決定寬赦他,並恢復他的職務。趙高既得胡亥的寵幸,又怨恨蒙氏家族,於是向胡亥建議謊稱始皇有命要誅殺扶蘇,並立胡亥為太子。胡亥接受了他的計策。趙高說:“如果不與丞相商議,恐怕事情難以成功。”於是他見到丞相斯說:“上賜給長子書和符璽,都在胡亥那裡。確定太子的事情,只在君侯和我之口。事情將如何處理?”斯答道:“豈能議論滅國之事!這不是臣子所應該謀劃的。”趙高說:“君侯才智、謀略、功績卓越,無怨恨,長子信任之,這五者誰能與蒙恬相比?”斯回答:“不及蒙恬。”趙高接著說:“那麼,如果長子即位,必然任用蒙恬為丞相,君侯終身難以執掌印綬歸鄉里。胡亥慈愛仁厚,可以為嗣。請君審慎考慮,然後決定!”丞相斯認為這說得有道理,於是二人一同密謀,假意接受了始皇的詔書,立胡亥為太子。又寫信賜予扶蘇,多次指責他未能開疆立功,士卒眾多,卻頻繁上書直言誹謗,日夜怨望未能被冊封為太子。將軍蒙恬不糾正此事,明知他們的陰謀,卻都被賜死,軍隊被交給裨將王離。
扶蘇發表悲憤之詞,泣涕紙上,進入內室,欲自殺。蒙恬勸說說:“陛下身在外邊,還未立太子;我領三十萬眾守衛邊疆,公子扶蘇為監國,這是天下的重任啊!現在一位使者前來,若即自殺,如何知道不是欺詐?請陛下重新申請後再決定,時間還早。”使者多次催促。扶蘇對蒙恬說:“父親賜我死,何再請!”遂自殺。蒙恬不願意自己死,於是使者將他交給下級官吏,關押在陽周。又任命李斯的隨扈為護軍,回報情況。胡亥得知扶蘇之死,便欲釋放蒙恬。與此同時,蒙毅為始皇祭祀山川,回來時,趙高對胡亥說:“先帝早就想選拔賢才立太子了,而毅卻反對,我們不如除掉他!”於是將蒙毅關押在代地。胡亥已經聽說扶蘇已死,便想釋放蒙恬。到了井陘,因車轔發出難聞的臭味,便下詔令隨扈官令用車載上一車鮑魚撒在路上。一直走直道到達咸陽,開始發喪。太子胡亥繼位。
九月,始皇被葬於驪山,下葬於三泉之下。葬禮包括了奇異的器物和珍奇之物,將其移到墓中。命令工匠製造機弩,有接近者即刻射擊。用水銀模擬百川、江河、大海,透過機械進行灌注。上面記錄了天文,下面記錄了地理。後宮無子者,都被命令與始皇一同入葬。葬禮完成後,有人傳言工匠製造了機械裝置並藏匿其中,眾人皆知曉,若機械失控即洩漏。為了防止洩露,將這些機械密封在墓中。
二世有意誅殺蒙恬的兄弟。蒙恬的侄子子嬰勸諫說:“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後勝,結果都導致國家覆亡。蒙氏是秦國的大臣和謀士,陛下竟想一舉棄掉他們。誅殺忠臣而立無節操之人,內使群臣無法相信,外使敵人心思離間。”然而,二世並未聽從勸告,最終殺害了蒙毅和內史恬。恬說:“自我先人到我子孫,積累了三世的功績,如今我領兵三十萬,雖然被囚禁,但勢力足以勝過叛亂。但我自知必死而堅守忠誠,不敢違背先人的教誨,以不辜負先帝的期望。”於是他服下毒藥自盡。
《法言》中有記載:“有人問道:‘蒙恬忠誠而受害,這樣的忠誠有何價值呢?’答曰:‘修築壍山、堙谷,起臨洮、擊遼水,盡力而屍體仍有餘,這樣的忠誠已足夠無憾。’”
臣光說:秦始皇殘害天下,而蒙恬為之執行,雖然恬不仁不智。然而恬懂得作為臣子的義務,即使沒有罪行而被處死,他能堅守忠誠不二,這也足以值得讚譽。
二世皇帝即位
△元年壬辰,公元前209年
冬季,十月,戊寅,進行大赦。
春季,二世東巡各郡縣,李斯隨行;到達碣石,並海,一直南至會稽。然後開始刻石,記錄始皇所立的刻石,旁邊註明大臣及從者的名字,以表彰先帝的功績和德行。
夏季,四月,二世回到咸陽,對趙高說:“人生在世猶如賓士的六馬穿越險隘之地。我已經統治天下,想要盡情享受耳目之所好,沉浸在心志所樂,以度過我的壽命,可行嗎?”趙高回答:“這是賢明君主所能實行的事,而昏亂君主所不應該做的。儘管如此,還有一些尚未可行之處。請允許臣言之:沙丘之謀,諸公子和大臣都對此心生疑慮;而諸公子都是帝兄的後代,大臣又是先帝所任用的。現在陛下初次登基,這些人都心懷怨望,恐怕會發生變亂。臣戰戰兢兢,唯恐不得善終,陛下怎麼能為此而歡樂呢?”二世問:“如何才能做到呢?”趙高說:“陛下可以嚴明法紀,嚴刑峻法,令有罪者相互揭發,誅滅大臣及宗室;然後徵收舉薦遺民,貧者富之,賤者貴之。將先帝的舊臣全部清除,重新安排陛下親信之人,這樣就可以使陰德迴歸陛下,害除而奸謀得以封鎖,群臣無不被潤澤、蒙受厚德,陛下便可高枕無憂、放肆志得寵樂。沒有比這更好的計策了。”二世聽從了這一建議。於是修改法律,使其更為嚴苛,大臣和諸公子一旦犯罪,便交給高令鞠治。於是十二位公子在咸陽市受刑而死,十位公主在杜地也被處死,財物都歸入縣官,被關押的人數不可勝數。
將閭這位公子帶著他的昆弟三人關押在內宮,討論了他們的罪行。二世派遣使者傳達命令給將閭說:“公子不忠臣,罪當死!吏官將執行法令。”將閭回答說:“我從未違背宮廷禮儀,未曾敢失節於廊廟之位,接受命令回答時,也未曾敢失言辭,何來不忠臣之說?請告知罪狀以便我自刎!”使者說:“我不能參與謀劃,只是奉命傳達書信。”將閭於是仰天大呼“天”者三,說:“我無罪!”昆弟三人都淚流滿面,拔劍自殺。宗室們都因此而感到恐懼。公子高想要逃亡,擔心遭到族誅,於是上書說:“先帝無恙時,臣進宮就賜食,出宮則乘輿,府中的衣服,臣都得到賜予,馬廄中的寶馬,臣也都得賜予。臣當從死而未能,作為兒子不孝,作為臣子不忠。不孝不忠者,在世上無法立足,臣請自刎,願葬在驪山之足下。唯上皇室憐憫!”書上奏後,二世大為感動,召來趙高展示,說:“這可謂急迫之際了吧?”趙高回答:“作為臣子,當為死而無暇顧及其他,何況是變亂的時候能謀劃什麼!”二世批准了他的請願,賜予十萬錢用於安葬。
然後他重新修建阿房宮。徵調材士五萬人屯衛咸陽,令其教射。由於狗、馬、禽獸等食物需求量大,庫存不足,於是下令調遣郡縣,運送糧食和草料。都讓他們自行帶著食物;咸陽三百里範圍內不得動用當地的穀物。
秋季,七月,陽城人陳勝和陽夏人吳廣在蘄地起義。當時,發放到閭左戍漁陽的九百人在大澤鄉駐紮,陳勝和吳廣都擔任駐守的長官。由於當時正值大雨連連,道路不通,交通已經失去準時。因為失去準時,法令規定都要被斬首。於是,陳勝和吳廣趁著天下人的不滿和怨憤,殺害了將領,召集令眾說:“大家都因失期而被判斬首,即便不被斬首,但在戍役中死亡的也有十分之六七。而且壯士不死就已經足夠,死了也能留下一個偉大的名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眾皆隨之。於是,陳勝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在壇上進行盟誓,自稱大楚;他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佔大澤鄉,取得勝利。隨後攻打蘄,成功征服。接著,他命令符離人葛嬰率兵征討蘄以東,攻佔銍、酇、苦、柘、譙,都被攻陷。行軍至陳時,車隊六七百乘,騎兵千餘,步兵數萬。在攻打陳城時,陳守、尉皆不在,只有守丞孤身與敵在譙門中交戰,未能取勝;守丞戰死後,陳勝乃入城佔據陳。
在初時,大梁的張耳和陳餘結為生死之交。當秦國滅掉魏國後,聽聞這兩人是魏國的名士,秦國大加懸賞尋找。於是,張耳和陳餘改名換姓,一同前往陳國,過上了平凡的生活。曾經有個裡吏因小過而責打陳餘,陳餘欲起,但被張耳制止,代替他受了責打。等吏離去後,張耳引陳餘到桑樹下,責備他說:“當初我們曾經商討過,現在只因小辱就想為一個吏而死嗎?”陳餘向他道歉。陳涉入駐陳城後,張耳和陳餘前去投奔。陳涉早已聽聞二人的才華,欣然接納。陳國中的豪傑和長者們請求立陳涉為楚王,陳涉詢問張耳和陳餘的意見。張耳和陳餘回答說:“秦國行為不義,毀滅人們的社稷,殘暴百姓。將軍決心冒死而出,是為了除去天下的禍患。現在剛剛到達陳國就立王,只是向天下展示私心。願將軍不要稱王,立即引兵西征。派人去為六國後代立君,自己則結黨為秦國的敵人。對多個敵人,力量就分散了,與眾人一起,軍隊就更強大。這樣一來,就可以在野外避免交戰,城邑無需防禦,剷除秦國的殘暴,佔領咸陽,以示給諸侯看。當諸侯滅亡後得以復立,以仁德征服他們,如此則帝業就能夠完成。現在只是獨自稱王陳國,恐怕天下會疲弱。”陳涉沒有聽從,最終自立為王,號稱“張楚”。
在那個時候,各郡縣受苦於秦的法度,紛紛起義殺死長吏響應陳涉。一名謁者被派遣從東方而來,傳達反抗的訊息。二世勃然大怒,下令處置這些叛逆。後來,另一使者到達,二世詢問情況,使者回答:“這些都是一些小盜小賊,郡守和尉已經在追捕,現在都已經抓到了,不足為憂。” 二世感到欣慰。
陳王任命吳叔為假王,監督眾將西征滎陽。張耳和陳餘再次建議陳王,提出用奇兵北伐趙地。於是陳王任命陳國的武臣為將軍,邵騷為護軍,張耳和陳餘為左右校尉,給予三千兵,征討趙國。
陳王還命令汝陰人鄧宗征討九江郡。在這個時候,聚集在一起的楚兵成千上萬,不可勝數。
葛嬰到達東城,立襄強為楚王。得知陳王已經登基,於是殺死襄強回報。陳王處決了葛嬰。
陳王命令魏國人周市北征魏地,並以蔡國人房君蔡賜為上柱國。
陳王聽說周文是陳國的賢人,精通軍事,於是與他分享將軍印,派遣他西征秦國。
武臣等自白馬渡河,逐至各縣,向豪傑們陳述情況,豪傑們紛紛響應。隨後展開兵力征集,獲得數萬人。武臣被封為武信君,攻下趙國十餘城,城中都有守軍。然後引兵東北進攻范陽。范陽的蒯徹對武信君說:“大人必定要先獲勝再奪地,攻克城池後再攻陷城池,我敢私下表示認為這是過於冒險的。若能聽取臣的計策,可在不戰而降城,不用戰鬥而取地,透過傳檄而千里安定,可行嗎?”武信君問:“你的計策是什麼?”蒯徹說:“范陽的令徐公,怕死但貪婪,渴望率先降順全天下。如果大人能夠以秦國所任命的官吏身份,除掉前十座城邑一樣的懲戒,那麼邊境城池將會如同金城湯池,無法攻破。如果您能交給臣侯印,讓臣去授予范陽令,使他乘坐朱輪華轂,賓士於燕、趙之境,那麼燕、趙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戰鬥而降順了。”武信君說:“好!”於是派遣百乘之車、二百名騎兵,將侯印送給徐公。燕、趙聽聞此事,有三十餘城不戰而降。
陳王既然派遣周章,由於秦國政局的混亂,對秦國輕視之意漸濃,不再做好戰備。博士孔鮒勸諫道:“臣聽說兵法:‘不要寄希望於敵人不攻打我們,而是要依賴我們不可攻打的地方。’如今王者寄希望於敵人而不自信己方,就如同跌倒而不願站起,一旦後悔就無法挽回了。”陳王說:“我的軍隊,先生不必過多擔憂。”
周文率領大軍至關,擁有千乘之車,數十萬之兵,一直到達戲,軍隊佈陣。二世大為震驚,與群臣商議說:“現在該怎麼辦?” 少府章邯說:“盜賊已經來到,人數眾多,如果現在動員近郡,來不及了。驪山的兵力很強大,請陛下赦免他們,授予兵力來抵禦敵軍。” 二世於是釋出天下大赦,使章邯免除驪山兵士和奴隸的責罰,全部動員起來擊敗楚軍,結果大獲全勝。周文只得敗退。
張耳和陳餘抵達邯鄲,得知周章撤退的訊息,同時聽說諸將為陳王征討而歸還者多被陷害受罰,於是說服武信君自立為王。八月,武信君自稱趙王,任命陳餘為大將軍,張耳為右丞相,邵騷為左丞相,然後派遣使者通報給陳王。陳王大怒,打算徹底誅滅武信君等的家族,並發動軍隊攻擊趙國。相國房君勸諫說:“秦國尚未亡,如果誅殺武信君等的家族,那就是幫助秦國復興;不如趁機祝賀他們,立即發兵西征秦國。” 陳王接納了這個建議,採納了他的計謀,將武信君等的家族遷移到宮中,封張耳的兒子敖為成都君,派遣使者祝賀趙國,並命令他們儘快發兵西入關。張耳和陳餘對趙王說:“趙王之王,並非出於楚國的真心,只是出於計策來祝賀王者。楚國已經滅了秦國,必然會向趙國加兵。建議王者不要西征,而是北征燕、代,南收河內以擴張疆土。趙國南依大河,北有燕、代。即使楚國戰勝了秦國,也不敢對趙國施加控制;如果楚國不能戰勝秦國,必然會向趙國求助。趙國可以趁著秦、楚兩國的困境,實現自己的雄圖霸業。”趙王認同這一觀點,因此決定不向西發兵,而派遣韓廣去掠奪燕國,李良去掠奪常山,張黶去掠奪上黨。
九月,沛地的劉邦在沛起兵,相鄰的項梁在吳也起兵,狄地的田儋在齊也發動起義。
劉邦,字季,為人外表高大、面貌端莊,左腿上有七十二個黑痣。他熱愛人民,喜歡施捨,性格豁達。常常有著寬大的胸懷,不操心家務和生產工作。最初擔任泗水上游的亭長,遇到單父族的呂公,呂公痴迷相面,看到季的相貌就覺得非常奇特,於是將女兒嫁給了季。
後來季被任命為縣送徒的亭長,但由於徒弟中有許多逃亡的情況。季估計所有的徒弟都會逃亡,一直到豐西澤中的亭,他停下來飲酒,夜間解開所送徒弟的繩索,說:“大家都走了,我也將從這裡離開!” 在徒弟中有十餘名願意跟隨的壯士。
劉季因飲酒,夜晚穿越澤中小徑,突然有一大蛇出現在小徑上,季拔劍斬殺了那蛇。接著,一位老婦人哭喊著說:“吾子,是白帝子啊,化為蛇,擋住了道路。如今紅帝子將其殺死!”說完便突然消失不見。劉季匿身於芒、碭山的澤中岩石之間,時常有一些奇怪的事情發生。沛中的子弟聽說了這件事,很多人都想要歸附他。
後來陳涉興起,沛令想要以沛城歸附他。但掾史和主要官員蕭何、曹參說:“君主曾是秦國的官吏,現在想要反叛,率領沛城的子弟,恐怕會遭到反對。建議君主召集那些在外逃亡的人,或許可以得到數百人,然後趁機劫持城中眾人,眾人就不敢不聽從了。”於是命令樊噲去召集劉季。劉季的人數已經達到數十百人。沛城的君主感到後悔,擔心他們會反叛,於是關閉城門,準備誅殺蕭何、曹參。蕭何、曹參感到恐懼,越過城牆保護劉季。劉季便用書信射向城上,陳述了沛城父老的利害得失。父老們於是率領子弟一同反叛,共同殺死了沛城的君主,開啟城門迎接劉季,立他為沛公。蕭何、曹參等人也成功收編了沛城的子弟,得到了兩三千人,用來響應其他諸侯。
項梁原是楚國將領項燕子,曾因殺人而與兄弟子籍逃避仇敵到吳中。吳中的賢士大夫都願意歸附於他們。子籍小時候學書不成,離開;學劍也未能成功。項梁對此感到憤怒。子籍說:“書,只是用來記名姓而已!劍,只能對付一個人,不值得學。我要學的是能對付萬人的技能!” 於是項梁便教子籍兵法,子籍非常高興;儘管略懂其意,卻仍不肯全盤接受。子籍身高八尺餘,力能扛鼎,才智過人。會稽的守臣殷通聽聞陳涉興起,打算出兵響應陳涉,於是派遣項梁和桓楚為將領。當時,桓楚逃亡在澤中。項梁說:“桓楚逃亡,人們都不知道他的下落,只有子籍知道。” 於是項梁出示子籍持劍在外居住,然後再進去與守臣一同坐著,說:“請召子籍來,讓他接受命令去召桓楚。” 守臣答應了。項梁召子籍進來,片刻之間,項梁眼示子籍說:“可以行動了!” 於是子籍拔劍斬下守臣的頭顱。項梁手持守臣的頭顱,佩戴他的印章綬帶。府中的人們大為驚愕,混亂不堪。子籍一刀殺死了數十百人,整個府中都畏縮不敢起義。項梁隨後召集了他所知道的豪吏,告訴他們自己所做的大事,於是興起吳中的兵,派人收復下縣,得到了八千名精兵。項梁成為會稽守,子籍成為裨將,開始征討下縣。當時子籍年僅二十四歲。
田儋原是齊王的親族。儋的從弟榮,榮的弟弟橫,他們都是豪勇之人,家族強大,善於招攬人才。周市征討地方一直到狄,狄城堅守。田儋仔細地把他的奴隸綁縛起來,走到少年時的庭院,本意是想向奴隸請罪殺死他。但在見到狄城的守臣時,田儋卻趁機殺死了守臣,然後召集了豪門子弟說:“各位,諸侯都在反抗秦朝,各自建立自己的國家。而齊國是古代建立的國家,而我是田氏家族的人,理應成為齊王!” 於是他自立為齊王,動員軍隊去攻打周市。周市的軍隊被擊退。田儋率領軍隊東征,逐漸穩定了齊地。韓廣則帶領軍隊北征燕地,燕地的豪傑們欲共同推選廣為燕王。韓廣說:“我的母親在趙國,這是不可的!” 燕人說:“趙國目前西憂秦朝,南憂楚國,他們的力量無法阻止我們。而且以楚國之強大,是不敢傷害趙王和將相之家的,趙國更不敢冒險傷害將軍的家族!” 於是韓廣自立為燕王。在位數月後,趙國遣使把燕王的母親及家屬送還給他。
趙王與張耳、陳餘北征燕界,趙王中途被敵軍俘獲,被囚禁起來,燕國企圖透過談判讓趙國割讓土地。然而,每次派使者前去求情,燕國都立即將使者殺害。有一名廝養卒逃離燕的軍營,見到燕將說:“君知道張耳、陳餘的真正目的嗎?”將領回答說:“他們想得到趙王。”趙國的養卒笑著說:“君未曾瞭解這兩人的真正意圖。武臣、張耳、陳餘,曾用馬鞭和棰杖征服了趙國數十城,他們各自希望能夠南面稱王,難道會滿足於只成為將軍終身嗎?只是在形勢初定時,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不敢立即分而稱王,而是先以武臣為王,以維持趙國的穩定。如今趙國的土地已經臣服,這兩人也想分割趙國稱王,但時機尚未成熟。現在君囚禁了趙王,這兩人名義上是要求釋放趙王,實際上卻是想讓燕國殺掉他。這兩人會分割趙國自己稱王,時機未到而已。君不如釋放趙王,這兩人的真實目的就會暴露,到時候滅燕也很容易!”燕將聽後便將趙王還給了他,這名養卒成為他的侍衛。
周市自狄返回時,到達魏地,想要立故魏公子寧陵君咎為王。然而,咎當時在陳,無法到達魏地。魏地已經安定,各諸侯都希望立周市為魏王。市說:“天下混亂,忠臣方顯身手。現在天下一致反對秦朝,才有義務立魏王,否則將來也難以實現。” 諸侯堅持要立市為王,但市堅決拒絕;最終,他們接回了魏咎於陳,五次請他回魏,陳王才同意派遣他,於是立咎為魏王,市為魏相。
在這一年,秦二世廢除衛君角的王位,使他成為庶人,衛國斷絕祭祀。